原标题:青岛老建筑记录者老冯:30年串联起一曲乡愁的恋歌
老冯,是圈内人对冯显泉的习惯称呼,今年64岁了。说乡愁,其实老冯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可是在1979年自老家济宁来到青岛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直把他乡作故乡”,并且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
除了跟普通市民生活在这座城的柴米油盐之外,他将摄影作为与这座城的沟通方式,他说“拍城是深入城市肌理的无声告白”。近30年的时间,他用镜头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成长,将他镜头下的一个个青岛串联起来,像是老冯为这座城市谱写的一曲乡愁的恋歌。
老城的日常,时常让他“回乡”
图为“老冯”冯显泉
4月的一个清晨,春阳初上,老冯简单吃过早饭后,往包里塞了瓶水和面包,又背着相机和镜头出发了,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西部老城是他今天此行的目的地,30年了,这片城区虽然不大,却有他走不完的街,串不完的巷。
高密路,老冯不记得来过多少次,可是从胶州路叉进老城后,他循着市井的日常,再一次在这条街上驻足。高密路是与海泊路、胶州路平行的道路,西头连接著名的中山路。老冯拿着相机,寻找着老楼与老院在这个季节、这个清晨最佳的拍摄角度。踏进高密路4号,这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小院子,自行车、摩托车、塑料筐等沿院边摆放,陡峭的楼梯占据着小院最显眼的地方,东西两面各矗立着一栋二层楼,晾晒的红绿灰蓝等各式衣物,吊在空中。
比起拍摄新时代的花园洋房,老冯说他更愿意走进这样的角落,静静地、耐心地,充满着敬畏与虔诚地,寻找老城的每一个记忆。而这种选择,他归之为“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结”。
老冯出生于鲁西南一个农村,青岛老城里院的日常,时常让他“回乡”。“公共水池、结了冰的水龙头、晾晒的鲅鱼、黑板报上的粉笔字……仿佛闭上眼睛就看到了童年,那个背着书包的自己从老楼里走出,踩着脚下的波螺油子,和邻居的小伙伴们一起去上学。”
“一个人的记忆,是儿时过年的糖果,是结婚时彼此佩戴的戒指,是夕阳下的牵手相伴……这些美好的,亦或者痛苦的过往,都将成为我们的回忆,在某一瞬间被记起。然而,一座城市的记忆,却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慢慢消失。”老冯说,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青岛老城也在不断改造,石磨的水池、锈迹斑斑的老邮箱、散发着年代气息的老穿衣镜等一些物件,也将随着居民区的拆迁而永远的消失。“就是从那时起,我想用镜头记录老城,记录老楼与老院的故事。”
近30年坚持,“留存城市记忆”
青岛老建筑 冯显泉/摄
老冯从1992年起进入房地产行业,因为工作的需要,时常要带来访的客人到青岛很多有特色的建筑去参观,正是这样的“便利”,让本身对建筑、对摄影着迷的老冯,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近老城。
老冯说,随着城市的改造,老街老巷有的破败,有的消失,完好保存下来的并不多,但他坚信,青岛的里院并不逊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里弄,只不过青岛在里院文化的包装宣传上,力度和成效还远未达到期待的效果。老冯最初的胶片拍摄就是从留存城市记忆的动机出发的。
从2005年开始,老冯的胶片机换成了数码机,拍摄明显方便了很多。 2008年8月,老冯开通了“老冯拍楼”的博客,开始分享整理自己多年拍摄的青岛影像。在博客开始之初,老冯拍摄的范围很广,除了拍楼之外,也有不少青岛的城市风光照片。那时老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糖球会、萝卜会、前海和崂山的风光都在他的拍摄范围之内。
2009年9月,老冯在博客上发布了一组甘肃路老建筑的照片,网友毫不吝啬地表达赞美,还有很多网友表示要去实地看一看。近年来,老冯退休了,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放在“老城记忆”上,并有意识的将拍摄的大量照片,组成专题、系列,通过报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外推介属于他的青岛。
“怎么记录的都是这个城市最旧的、最难看的一面?”对于博友或者微友反应,老冯说,传统的理解,摄影应该展现这个城市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但事实上,正是这些旧建筑、老街区,承载着青岛的记忆。建筑里的人都有在青岛老城区生活的经验,个人的相似经验汇聚成关于城市的情感、习惯和传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青岛。
这些年对老楼的坚持,也为老冯赢得了不少荣誉。2011年被评为 “最给力年度微博人物”,专题《曝光大V之老冯拍楼》、《被遗忘的平民建筑文化》、《老冯跟老街老楼的灵魂对话》等,在互联网平台上也收获了大量的粉丝。
“缝缀”平民历史
青岛老建筑 冯显泉/摄
熟悉老冯的人都知道,这些年来,他一直跟“老东西”玩命。对于老城的每个角落,他会先找来资料,了解老城,而后搜寻老照片,再走进老城,并依据前人拍摄的地点、角度,“老景新拍”。老冯镜头下的建筑,都在讲一个关于老青岛的故事。老冯说:“摄影是另外一种看世界的视角,我苛刻,只是明白每一个镜头,都有完美的角度。”
老冯的《老冯拍楼》、《走街串巷逛青岛》等,就像是一座“手工作坊”,一丝不苟地用最原始,也是最笨拙的方法,“缝缀”平民历史。然而这样的记录在当下还是太少了,毕竟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总有故事和人物会消失,最后成为传说。
青岛知名文史专家李明说:“城市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把所有的过程都剔除了,城市也就失去了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仅仅是个美丽的外壳,没有多少人会喜欢。”但近年来,这种情感和记忆不断遭受挑战。这是因为与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青岛老城区改造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也让关心老城区未来的人们聚到了一起,而摄影师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积极的群体。
市南区2017年的“城建大数据”,或许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在新的城市规划中,推动西部老城区复兴发展被列为市南区的重点工程之一。“以棚户区房屋征收改造为切入点,论证腾空后房屋的‘保、修、拆、改’和产业化发展工作;挖掘西部老城区历史积淀,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利用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优秀建筑,形成名人故居、博物馆、美术馆、咖啡茶艺馆群,恢复发展知名中华老字号,选址打造青岛的“田子坊”‘建立青岛(市南区)近现代建筑保护利用管理机制,推进全国近现代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城区的创建工作。”
“老城区保护,应对建筑价值进行重估,而不是简单推掉。”在老冯的眼里,现在需要做的是,找到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契合点,使建筑文化稳定转型。他希望通过政府及民间力量的不断努力,重塑城市品格,以期让人们的精神诉求,不至于又沦为另一番无法安放的“乡愁”。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
[编辑:光影]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