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碑心石抵京记:300人运上专列 朱德亲自迎接
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矗立,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自青岛的故事,除了老青岛人,年轻一代大多知之不详。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担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经过三个多月的全国实地考察,兴建委员会最后选定:青岛浮山的花岗岩担纲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选料。
碑心石“走”在起伏不平的山路上
在中共青岛党史中,有关采运过程的记载寥寥数语:“1952年9月,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石料厂开始对石料毛坯进行开采和粗加工。1953年3月31日,石料开采正式动工,采用人工凿挖方式,共138块58.6立方米。8月底,碑心石开始起运。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队工人以及来自北京修建纪念碑的工人、鞍山钢铁公司技术工人等,利用枕木、铁轨、千斤顶、吊钩、铁磨等原始工具,通过绞、磨、推、吊、拉等方法,以每天500米的速度,历时一个多月将料石运到孟庄路车站。10月6日,料石由青岛火车站启运,13日运抵北京。”
而在致力于青岛地方史研究的“五老”宣讲团团长王继军和青岛道路交通博物馆馆长刘增平看来,此中细节情境的艰难用文字已不足以表述。
那一年,青岛人用才智和汗水,凝聚起一座精神的不朽“丰碑”。
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万无一失
朱德总司令在北京亲自迎接
1953年8月31日,《青岛日报》在头版头题位置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在浮山开采完毕的消息。标题中特别写道:碑身料石是我国自古以来所采挖的最大料石。
1953年8月31日,《青岛日报》刊发碑心石在浮山开采完毕的消息
300多吨的碑心石坯体完整地从山岩上剥离出来后,工人们进行了第一次加工整形,减重至280吨,随后又在开采地半山腰平坦的地方进行了二次加工,重量减为103吨。
《青岛日报》记述了整个开采过程:这块史上最大料石有14.7米长,2.9米宽,1米厚,经初步加工后有103吨重。为了保证石料的完整性,技术工人朱培成改变了过去用石炮打的老办法,提出了开采的新方法:从四边硬往下挖。搬运碎石时,技术工人们创造了用竹竿子把乱石和大石皮从山上往下滑的工作方法,保证了不让打下来的乱石积压下来,妨碍打锤。最后要进行大料石的起抬工作了,这是整个工程成败的关键。如果起不好,可能造成料石折损,前功尽弃。工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确定出下锤的方法,就是要打得稳,打得准……
刘增平更加详尽地描述了搬运的全过程:1953年8月28日,青岛搬运大料委员会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晚会,动员全体搬运工人积极开动脑筋找窍门,保证料石安全和人身安全,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现场的起重工人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克服任何困难,把大料石安全运到北京去!
8月29日,搬运工作正式开始,为保证万无一失,最终决定不用圆木,改用鞍山钢铁厂提供的无缝钢管初坯。在一无装卸机械、二无大型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工人们利用原始作业工具,通过绞、磨、推、拖、吊、拉等方式进行作业。碑心石装在一个9吨重的铁排子上,下面做上木床,用四个“油千斤”顶着,再在下面铺上垫木和枕木,系上钢丝绳,在3台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牵引下,缓缓地移动,每前进一段距离,就要把原来在最后面的枕木移到最前面去,如此循环往复。
胜利完成碑心石搬运任务后工人们合影留念
9月27日,碑心石运到孟庄路石油公司专用铁路时,爆竹声、锣鼓声震耳欲聋,人们发出阵阵欢呼,当时很多起重工人在现场流下了热泪。
为了运送石料,青岛大料搬运委员会从东北电业管理局发电厂借来一节当时在全国载重量最大的平盘车厢,可这节车厢载重量只有90吨,最终按90吨车皮超载10%预算,工人们对大石料进行了第三次加工,改为94吨。
1953年10月13日,运石专列抵达北京。朱德总司令率领队伍在车站举着彩旗、敲着锣鼓迎接。青岛起重工人们又用老办法,在路上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运输,从前门西站到广场纪念碑工地,花了三天时间,最终抵达目的地。
市民们组成队伍一路夹道相送
沿途因道路狭窄拆掉五间民房
今天,我们似乎已经很难想象这项任务是如何能够完成的。从采石场到孟庄路的货运铁路线站点约30公里,途中要经过4个村庄、一个山岭、10余处桥梁,还有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
“五老”宣讲团团长王继军说,青岛为新中国建设做了很多事,这其中,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一个壮举,便是1953年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开采和运输。
如果从采石场临时修一条铁路直达专用铁路线,不仅造价不菲,而且时间也来不及。由12名起重运输队工人组成的核心团队凭借多年经验提出,只有采用滚木及拖拉机牵引滚移的古老办法,才能解决搬运难题。正式开始运输前,相关运输人员还专门到浮山采石现场,勘察路面,特别对所有的拐弯处做了实地测试。山东省青岛市搬运公司还邀请了专家、业务骨干进行座谈,做出具体运输方案。当时的大料搬运委员会由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交运集团前身)及其下属的山东省青岛市搬运公司、浮山料石总厂(青岛市浮山第一石场)、台东区公安分局、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等单位联合组成。
超过300人组成的运石突击队行进了30公里,走了整整34天。运输团队专门组织了修路拆房队开道,还有警察站岗,民兵护卫,队伍走到哪里,一行人的帐篷就搭到哪里,晚上直接睡在帐篷里。市民们也组成队伍,一路夹道相送。
巨石途经王家麦岛、徐家麦岛、辛家庄、浮山所、湛山、延安三路,沿途因为道路狭窄,不得不拆除五间村民的房屋。而得知这块巨石的意义和用途,村民们毫无怨言,一致表示自愿拆屋。据说,在碑心石安然通过后,政府遂又出资将这些房舍一一重新补修完整。
王继军每次到政府部门或企业单位讲课时,都会特别讲述这段群情激荡的青岛往事,每一次都会令听讲者无比动容。他告诉记者,有一回,一位老领导听后指着图片上的巨石感慨地说:“这块碑心石我在儿时就见过,它经过闹市,一天走不了多远,孩子们常常一整天跟着它,跑来跑去,却不被允许靠近触碰。”直到几年后,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矗立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他才知晓,原来那块巨石去了北京,成为了整个国家的记忆与纪念。
两年前在青岛华通集团的一次讲座后,王继军被一群眼含热泪的听众围住了,其中一人告诉他,这支运送碑心石的队伍中,就有他已经去世的舅舅。他身患癌症,饱受病痛折磨,身边人不忍,临终前尝试转移他的注意力,就让他讲讲一生中最骄傲的一件事。一提及此,他眼睛里立刻就有了神采,他告诉亲友们:他一生中最骄傲的事就是向北京运送过一块巨石,那石头后来成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他说:“我们为国家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这件事让王继军深深震撼,“那一代人几乎都走了,他们用自己的报国之志、聪明才智,不计任何酬劳地无私奉献,那代人那股久违了的精气神,本身就值得我们传承和纪念。”(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魏)
[编辑:光影]分享到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