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5路线的首班车是青岛市最早的,凌晨4时准时从火车站发往胜利桥,当城市中大多数人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时,首班车司机就起身出发了,顶着凛冽的寒风,奔波在上班的路上,检查车辆 、做好例保……
凌晨3:30:电车5路线首班车出场
每天凌晨3时10分,家住顺兴路的驾驶员马大山就出门了,因为住的地方离利津路停车场较近,马大山每天都是步行15分钟去利津路停车场提车。3时30分首辆5路电车就缓缓行驶到火车站,开始了每天第一班车的行驶路程。
因为要开头班车,马大山每晚早早就上床睡觉,刚开头班车时,为了能准时发车,马大山得用两个闹钟叫醒自己,现如今已形成生物钟,习惯了这样的作息时间,每天提前一小时就去停车场做好出车前的准备。春夏秋冬,年复一年,马大山除非生病严重无法上班,否则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坚持早早到站,驾驶第一班车准时发出,从未脱过岗。
今年53岁的马大山说:“我1988年就来到了公交,一直从事驾驶工作。我认为开头班车要有责任心,除了准点之外还要注意行驶安全,特别是遇到降温雨雪天气、路面结冰的情况,尤其要慢速行驶,注意保持车距。现在天气寒冷,宁可自己早点出车,也不能让乘客在雨雪中多等候。”马师傅一再强调,这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做都是应该的。
为御寒贴暖宝宝
5路车都是非空调车,虽然也有暖风,但远比不上空调车的取暖效果。马大山说,车上的暖风靠水箱水温,头班车冻了一夜,水温上来得等到半程了。所以前半程即使很冷,也不敢开暖风,因为打开根本就是冷风。“大概到车程一半,水温将近80℃的时候,我就先打开自己脚下的风口试试,觉得风是热的了,再打开。”
但非空调车的密封性极差,即使开了暖风,驾驶位上也完全谈不上温暖。“主要是车门就在驾驶位旁,要反复开启,车窗一颠簸也容易震开,加上驾驶座位脚下的离合器、刹车等位置也有孔进风,坐在这里从不到5点到中午,还是很受考验的。”马大山说。
为御寒,马大山上身穿了4层厚厚的衣物:保暖衣、马甲、羽绒袄,外加一个工装大棉服。除此之外,他还有个御寒小窍门,就是贴暖宝宝:“现在还不到最冷的时候,今天就在后腰上贴了1片暖宝宝,再冷的话还会多贴。”马大山说,反复开关门的时候,风常常吹得身上很疼,贴暖宝宝能缓解不少。
上身可以穿厚,腿上却不敢穿厚。“腿上穿太厚不方便啊,太笨拙,影响踩刹车、离合和油门,就只多套了两个护膝。”马大山说,即使在车内驾驶,护膝也是非空调车驾驶员冬天的必备装备。
出车前围着车子兜一圈
每天3时左右,马大山进入停车场后,先发动起自己的903号车,然后就围着车辆转一圈,检查防冻液够不够,机油是否要加,看看轮胎气压足不足,大光灯、小光灯、转向灯、雾灯是否正常等等。马大山说:“按相关规定,出车前要做好车辆冬季例保工作,现在天气寒冷,车子预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必须要提前到达。”不仅如此,马大山还热心地帮助二班、三班的电车搭上集电杆,为同事提供了方便。
3点30分,他搭上集电杆,便驾车开往火车站。4点,903号车从火车站出发,4点40分到达胜利桥站,此时车厢温度已经达到-2℃了。一路上大约能拉20余位乘客,其中一部分是公交职工,有几位是打工的,因为经常乘坐首班车,大部分乘客都面熟。“尽管车上人少,但是好几个人都站着,他们嫌座位太凉了。不过人上来多了,我倒感觉暖和点了。”马大山告诉记者。每天,马大山都要等到第三圈回到路队时才能吃上一口饭,有时饭来不及吃便匆匆继续参加运行了。
马大山告诉记者:“我原本开的是一辆即将退役的旧电车,一跑起来到处进风,车厢就像半露天一样。现如今换上新电车,我很满足。”
“马班是个热心肠,他开头班车风雨无阻”
由于5路线对接火车站,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多,因此马大山深受外地乘客的赞誉。对于特殊群体,他给予特别关照:遇到身体较差的老年人上车,他主动帮他们找座位;看见残疾人走进车厢,他会说不用着急,等坐稳了我再开车;发现有拿大包行李的外地乘客,他会起身帮他们一把。那种有问必答和真情服务,让乘客满意、感动进而感激。不仅如此,路线上的职工都亲切地喊他“马班”,班组职工谁有困难,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给予帮助,成为职工口中常称赞的对象。
文/图 记者 张林盛 通讯员 杲怡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