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这么多喜欢青岛历史的年轻朋友,很高兴。我了解,在德国现在不会有这么多你们这样的人。 ”2007年9月28日晚上,在宁海路的啤酒园,时年77岁的德国波恩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威廉-马察特如是说。威廉-马察特还有一个为许多青岛人熟悉的中文名字:马维立。这个名字,从许多年前他在青岛生活时,就一直使用着,而这个名字之所以被许多青岛人所熟知,正是因为马维立在退休后的20年时间内,一直孜孜不倦地为青岛文史研究者解答着有关于青岛早期人文历史方面的问题,并用德国人所特有的严谨和耐心,将青岛历史建筑里有关年代和业主的细节一一勘误和澄清。 2016年10月21日,这位出生在青岛的德国人,这位生活在德国的“青岛人”,在德国伯恩逝世,享年86岁。昨天上午10时,本市的文史界人士在浙江路青岛书房为马维立教授举行了追思会,纪念这位为青岛早期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永远的青岛人”。
生于斯长于斯的德国人
据马维立教授追思会的组织者之一、青岛文史学者李明提供的资料显示:马维立1930年出生在青岛,在青岛生活16年,其中包括在即墨生活过一年。马维立的父母都是传教士,1922年到达青岛,父亲1922年至1931年在信义中学任德语教师。之后,他的父亲就去逝了。马维立说,他对他的父亲,没有任何印象。据他自己叙述,在记忆中,他们经常搬家,日子过得很窘迫。“我们在青岛的时候搬过几次家,不过曾经住过的地方我还记得很清楚,从龙山路7号到济阳路6号再到观海一路、福山路”。教授回忆,他家旁边住的大多是外国人,但附近也有不少中国邻居。马维立当时住的龙山路7号在他离开后变成了14号,这个变化,和青岛后来发生的许多变迁相同。不同的是,这个曾经的7号建筑还在,而另外一些地方的大量遗迹,现在已无处寻找了。
因为一次意外的车祸,马维立的母亲也在青岛逝世。马维立曾回忆:“我的父母都葬在青岛。我母亲因车祸去世,肇事者是两个外国人,波兰人。在一条昏暗的巷子里。我和我的哥哥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 1946年夏天,很多德国人被疏散。美国人说,德国纳粹应该回老家去。我和我哥哥就报了名。当时我哥哥刚中学毕业,德文学校也关门了。”之后,马维立便离开了青岛。
致力青岛早期历史研究20载
在波恩大学退休以后,曾任“在中国出生的德国人协会”主席的马维立,继续进行着他对青岛早期城市历史的研究。包括写作和出版学术界熟悉的《单威廉与青岛土地法规》在内,马维立在青岛地政的研究上,是德国学界公认的代表人物。而到目前为止,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普遍相信,曾受孙中山敬重的单威廉博士,是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土地政策制定的一个人。
同时,由于马维立的执着,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他依据可信任的档案文献,通过电子邮件和波恩访谈的形式,帮助青岛的研究人员,谨慎修正了之前在青岛城市历史人物、事件和建筑物考证上存在的许多错误。其中的一些纠误,对研究者对某些历史关键环节的认识,有根本性的转变。相当多的结论,已被公认是最接近事实的描述。
“在以前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我们研究青岛早期历史,往往提出问题之后,根本不知道从哪里找答案,导致研究进展缓慢。2003年的时候,我被一个有关青岛的历史问题难住,辗转获得了马维立教授的邮箱地址,于是试探性地给他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向他询问,却没想到马维立教授很快地就给我发来了回信,并详细地解答了我的问题。从此之后,我们每个星期都会通过电子邮件联系,通常都是我问他答,而这种联系一直持续到了马维立教授去世。”青岛文史学者、市南区政协人文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王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他跟马维立教授之间将近14年的“忘年交”。 “刚开始的时候,我给马维立教授的问题很多,以至于马维立教授常常抱怨‘你看你给我的问题这么多,我整个一下午的时间都在回答您的问题,别的事儿什么也没干’。可即便如此,马维立教授仍然无比耐心地解答我的所有问题,并且他的答案都会有严谨的出处和史料支持,几乎98%的答案都真实可信。可以说,青岛文史研究者这些年来在青岛早期文史研究方面取得的很多进展和成绩,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马维立博士。 ”
“我只见过马维立教授3次面,而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对青岛这个城市发自内心的挚爱。 ”王栋有些动情地说,马维立教授的儿子在讣告中也写道,马维立教授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他所掌握的关于青岛的文史资料,给那些来自远方的提问者分享,这让他在退休后的20年时间里,一直都保持着忙碌,他从未忘记过青岛……
每次与青岛朋友见面,马维立教授都会拿出护照,自豪地向朋友展示自己的出生地:青岛。 (记者 赵亚麟)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