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里院建设者回忆录首发 讲述“青岛印象”

2016-10-19 10:03:05
来源:青岛晚报
责任编辑:光影
\

2016年10月18日上午,由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和青岛城市建设集团策划编写的“青岛印象丛书”的首部——《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首发仪式暨青岛里院建筑特色研讨会在位于南海路23号的青岛城市建设集团办公楼(海滨旅馆旧址)举行。

作为阿尔弗莱德·希姆森的嫡孙,赫尔穆特·希姆斯·希姆森专程从德国波恩赶到青岛,他在致辞中向青岛市政府和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为回忆录中文版的出版所付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向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赠送了他祖父所撰写的回忆录的手稿,手稿将作为珍贵的中德文化交流的见证收藏于青岛印象博物馆。

阿尔弗莱德·希姆森于1898年来到青岛,主要从事公寓住宅的设计和建造,他所建造的公寓住宅成为青岛早期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希姆森对青岛最重要的贡献,是将亚热带建筑形式创新成一种新的商住形式引入了青岛,这种后被统称为“青岛里院”的建筑形态,也成为希姆森的建筑遗产和青岛特有的居住样本。

2011年,阿尔弗莱德·希姆森的后代们在德国波恩自费出版了 《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一书,一直致力于城市建设文化挖掘和整理的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专程赴德国接洽了希姆森后人,组织力量对 《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进行翻译,并增加了祥福公司部分经营资料以及对该公司工程相册中所有建筑作品的解读。

据悉,《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发行之后,“青岛印象丛书”的第二部书稿正在策划当中。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傅春晓)

\

【走近里院】

早期青岛的“开放式街区”

昨日,在青岛里院建筑特色研讨会上,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设计总监、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工程学博士、市南政协人文历史研究会理事金山先生做了 “阿尔弗莱德·希姆森与青岛里院建筑”的专题演讲。他表示,里院是一种成熟的城市建筑类型,奠定了早期青岛的建筑格局,并且与如今倡导的开放式街区概念相统一,对如今城市大型居住小区变身城市社区有借鉴意义。

“正是看到了希姆森的里院照片,我才开始研究里院这一极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谈起里院,金山说自己与希姆森有这样一段“不解之缘”。他认为,希姆森是里院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他在青岛建造的公寓建筑,是青岛早期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建筑至今影响着青岛的城市面貌。尤其是希姆森在当时大鲍岛华人城区所建造的“中国人房屋”被各地商人争相模仿,这种设计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外来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交融的典型,后来就被统称为“里院”。

“里院的建筑逻辑很简单,但使用功能深度复合,实现了紧凑开发。 ”金山认为,里院在今天虽然并不直接适用于现代生活,但其中蕴含的很多特点与现代的设计、建设理念并不矛盾,具有统一性。比如,里院复合了住宅、商业、娱乐的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商业开发都提供了便利条件;内部的院落就相当于如今“休闲广场”的功能,可以作为邻里交往的空间;里院沿街的建筑立面样式繁多,建筑细节精美,视觉语言丰富,步行体验极佳,给城市、街道创造了色彩、增添了活力等等。

他还提出,当前城市面临转型发展,里院建筑与里院街区对当今城市有一定借鉴意义。 “今年年初,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优化城市路网格局,树立窄马路、密路网,建设开放式街区。里院街区实际上就是这种‘窄马路、密路网、开放式街区’的建筑格局。 ”金山表示,在如今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一直在探讨如何将大型居住小区变为城市社区,做法无非是在小区内增加道路、沿街商铺,将小区绿地和广场变为公共绿地和广场,这种形式与里院十分相似,因此里院在当时非常先进。

\

【回忆录简介】

口述回忆由子女记录而成

德占青岛的17年间,青岛本土最大的两家建筑设计公司是F.H施密特公司和希姆森公司,前者主要承建青岛的大型公共设施,而后者主要承建民居。希姆森公司的创始人就是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先生。2011年,阿尔弗莱德·希姆森的后代们在德国波恩自费出版了 《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一书,这本书是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口述回忆,由他的子女记录而成。全书约5万字,图片近百张。这本回忆录希姆森从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介绍了他本人丰富多彩、命运曲折的一生,其中青岛的岁月最让他难忘,因此描写得最详细最动情,用希姆森自己的话说,“回顾一生,我最大的成就莫过于1898年至1914年在青岛经营建筑公司了”。

“青岛印象系列丛书”的首部《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是由青岛城市建设集团以及其发起成立的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组织了专家学者,在希姆森后代们出版书稿翻译本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回忆、纪念希姆森的文章,以及祥福洋行地产公司1902、1905、1913年的年度报告;另一部分是希姆森家族相册,其中有希姆森及其公司在青岛设计建筑的所有房屋,图片均由当时最高级的大画幅照相机拍摄,清晰度很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

【专家观点】

中西合璧 达成心理融通

(巩升起 文史学者、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巩升起认为,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青岛有里院,均是最具本土符号价值的民用建筑形态,充满地域精神,而里院还多了一份中西合璧色彩。希姆森为德租青岛时最早的建筑商之一,尝试将青岛本地民居传统与德国建筑艺术结合起来,适应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在大鲍岛中国城首先建起了里院,成为这一建筑形态的具体开拓者。里院最显著特点表现在注重功能的配置和公共空间的营造,以达成居住者彼此的心理融通,在当下城市遍布隔绝味道的居住体系中,这一点尤其令人感怀。

里院是城市平民化的住宅形式

(李明 文史专家、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李明认为,里院是城市平民化的住宅形式,体现了居住的权利公平和高效。里院配备的商业、休闲等公共基础设施,能够让早期青岛人享受到初级的城市便利条件和广泛意义上的城市化。同时,也应看到,里院实际上是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适应和过渡形式,作为最早在青岛进行城市建设的房地产商和建筑设计师,希姆森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德文化沟通的“桥梁”,对两种文化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本回忆录也因此凝结了青岛早期土地实践的宝贵经验,印证了青岛早期城市化的轨迹。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