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平度“三个五”争取率先完成贫困户脱贫任务

2016-10-10 17:18:22
来源:信网综合
责任编辑:洛克

平度市现有经济薄弱镇6个,省定贫困村81个,青岛市定经济薄弱村128个,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4239户、10483人,脱贫任务占青岛市的58%。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和沉甸甸的政治使命,该市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大事、民生大事、发展大事,以“三个五”为抓手,让贫困户脱贫,让脱贫户致富。

五个“精准”,扭住重点靶向明。一是脱贫目标精准。紧盯到2016年底实现青岛市定标准下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10%以上的贫困(经济薄弱)村摘帽的年度工作目标,所有工作任务实行目标倒逼、责任倒排,确保如期圆满完成攻坚任务。二是识别对象精准。在国家统一“六步工作法”的基础上推行精准识别承诺制,对每个贫困人口的进退,从村干部到镇级包村干部、管区书记、分管领导、镇长(主任)、党(工)委书记层层签字承诺,实行责任倒查;对精准帮扶的不同阶段、节点保存第一手影像资料;制定贫困户收入评估表,实现贫困对象进退识别工作由“感性看”到“理性评”的转变。全市今年共8轮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识别出不符合条件的114户、376人,新识别贫困户1059户、2728人。三是致贫原因精准。在前期多次调研和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共梳理出因病致贫型(73.65%)、因残致贫型(10.92%)、缺资金致贫型(4.58%)、缺劳动力致贫型(3.26%)、自身发展力不足致贫型(2.36%)、因学致贫型(1.84%)、因灾致贫型(1.72%)、缺技术致贫型(1.37%)、缺土地致贫型(0.09%)、缺水致贫型(0.05%)、其它原因致贫型(0.16%)11类。四是扶贫路径精准。截至目前,全市共扶持2114户、5724人发展种、养产业,占54.6%;通过低保兜底脱贫1319户、2654人,占25.3%;组织爱心义诊活动90次,3000多名贫困群众得到救助;对916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竣工616户;救助残疾贫困群众832名;对9570名贫困学生实施教育救助,累计金额780万元扶持344户、1011人实现转移就业,占9.6%;对177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又兼顾照顾家庭的贫困群众,各镇(街道)安排清理环境卫生、治安巡逻、护林防火、道路养护等“公益”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五是“算账”精准。算细“三笔账”:算好当前的“收入账”、算好生产生活的“支出账”、算好未来的“可预期收入账”。同时通过开展“民主评议”、信息公示等方式,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认账”。

五个“真”,干群齐心抓脱贫。一是部门真包。全市149个市直部门(单位)结对帮包209个贫困(经济薄弱)村,从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选派1名帮扶责任人专职专责包抓脱贫攻坚,落实531.25万元的物资支持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工作有人抓、群众见实惠、镇村反响好的实效。如,城建局帮结对村庄打井17眼,解决了2000余亩地农作物的灌溉问题。二是干部真扶。开展“万名机关干部联万户”帮扶活动,围绕入户算账、产业发展、扶心扶志等方面,一周电话联系一次、一月上门回访一次、一季度检查考核一次,切实做到“一人一户一抓到底,一户一策一年真脱贫”。青岛和平度319名驻村“第一书记”积极深化帮扶内容,开展送医、送戏、送文化、送基础设施建设、送科技下乡等系列活动,争取各类扶持资金2097万元,实施157个扶贫项目,为困难党员和贫困户累计捐款捐物58万元。三是企业真帮。每个贫困(经济薄弱)村都有一家规模以上企业结对帮扶,实现企村帮扶全覆盖,已累计投入153万元用于改善帮扶村生产生活条件;对全市316户、659名低保边缘贫困户,开展企业爱心认领活动,通过签订认领合同,建立长期结对帮扶机制,不脱贫不脱钩,拓宽了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和脱贫增收渠道,目前已捐款91万元,提供灵活机动岗位72个。四是村“两委”真带。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坚定发展信心,把主要心思和工作集中到脱贫攻坚上来,一心一意带村民脱贫。如崔家集镇前洼村村支书鞠炳锦利用村里的青岛前洼果蔬专业合作社、畜牧养殖和服装加工厂等产业,带动附近村庄150户贫困户的用工,让贫困村民在合作社从事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每人每天收入五六十元。五是农户真干。在协调各方真帮实扶的同时,采取开培训班、写标语、办板报等方式,强化贫困群众的政策法规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并通过树立一批脱贫先进典型,从精神脱贫方面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农户埋头苦干唱主角。如旧店镇沙埠村贫困户王同发,原来种植一般农作物,家庭年收入1万元左右,通过技术帮扶,种植映霜红桃,按照去年平均价格4.5元/斤,年收入8-9万元,年底如期脱贫。

五个“小项目”,开出脱贫“大药方”。一是提供小岗位。定向开发保洁员、护林员、治安员、集市管理员等公益岗位890多个,优先面向50岁以上的贫困群众,月工资在500-900元。二是发展小产业。以家门口为驿站,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展农产品加工、手工工艺等居家式分散加工业务,实现脱贫增收。如,新河镇55岁的贫困户王青梅,以前靠种地勉强维持生计。镇上帮联系企业,并送去缝纫机,现在农闲时在家加工缝制工艺品的里子,一年增收约1.2万元。三是开设小网店。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商扶贫,推动扶贫由“线下”向“线上”转变。将当地的特色农副产品实现网络销售与社区销售的有机结合,打“生态牌”、唱“电商歌”、念“特色经”。四是开辟小郊游。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鼓励贫困镇村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地域文化,发展城郊游、农耕体验、生态采摘等,培育“扶贫+旅游”脱贫模式。五是传授小技能。依托村庄发展优势,培育产业致富带头人,通过以强带弱、强弱组合的形式,带动一批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如,仁兆镇 61岁的王贵仁家里共有6亩地,主要种植大姜、芋头、大蒜等,参加镇上的庄户学院培训以后,学会了大姜小拱棚种植的技术,共种植2亩大姜,每亩增产1500斤,增收5000元左右。

下一步,该市将狠抓督导考核、项目推进、医疗保障三大重点,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一是强化督导。从全市抽调30名工作人员分成10组,采取“四不两直”(不打招呼、不下通知、不用陪同、不听汇报、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对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督查,围绕实现“两个好、四保障”( 稳定实现吃得好、穿得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养老有保障)查漏补缺,完善提升,确保脱贫路上一户不漏、一人不落。二是加快项目建设速度。集中专业力量抓项目,建立扶贫项目评审复验专家库,加强项目的风险评估,有效防范资金管理风险。力争年内项目开工率100%,确保项目早建成早见效。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坚持项目法人制、监理制、质量终身负责制和第三方验收制的同时,组织有威望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参与项目招投标和建设全过程,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和项目质量、资金安全。三是补足医疗“短板”。探索建立贫困人口大病补充保险(引入商业保险公司,由政府主导、商业运作,市财政统筹资金,向保险公司购买服务,为全市所有贫困人口提供大病商业医疗保险)制度,与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协同互补,形成保障合力,有效避免“因病返贫”、“饱而复饥”“暖而复寒”现象的发生。(文/王尽舜 孙剑磊  王菡) 

[编辑:洛克]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