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9月29日上午10点,随着海关大钟敲响浑厚悠长的钟声,五星红旗在激昂的国歌声中缓缓升起。青岛海关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开放,70多名社会各界代表作为首批观众参观了博物馆。
当时青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办公大楼
青岛海关博物馆位于青岛市新疆路16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胶海关旧址内。胶海关设立于1899年7月,是青岛作为北方著名的通商口岸城市的重要见证。胶海关旧址大楼是当时青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办公大楼,至今已逾百年。建筑由德国建筑师费特考尔设计,由汉堡F·H·施密特公司施工建造,建筑造价为18万金马克,建筑面积2824平方米,楼高4层共22.45米。
胶海关旧址是德占时期完成的最后一批公共建筑之一,较好地展现了青岛整体城市风貌特色。胶海关旧址建筑群平面俯视如船型,主楼后方东西两侧建有附楼,主楼正面立有船桅型旗杆。旗杆高20.3米,杆体材质为美国红松,采用压缩、防腐技术处理,设计参考近代欧洲船用桅杆样式,顶部安装风向标。旗杆与胶海关办公楼同期建造,至今也已经历了百年沧桑。主楼两侧的树木为银杏树,也已有百年历史。
报关厅场景复原等还原百年沧桑
据悉,青岛海关博物馆是一家行业性专题博物馆,立足青岛本土,形象再现青岛海关百年沧桑史,全面系统反映了山东地区海关的发展历程,以及海关在地方开放发展中的作用。
博物馆共设立“胶海关专题”、“山东地区海关历史”两部分基本陈列内容,展陈图片上千幅、实物近500件、多媒体资料片12部、场景复原2处。
“胶海关专题”陈列部分共分为胶海关旧址、首任税务司、行政管理、主要职能、兼办事务5个部分,系统地展示了近代青岛开埠以来胶海关饱经沧桑、艰难前行的历史图景。逾百年的手绘胶海关设计图、半吨重的日本产铁质密码锁保险柜及胶海关首任税务司阿理文当年使用的书籍等,微缩出青岛一段承载国家兴衰、风雨飘摇的历史。本专题中还复原了胶海关报关厅场景。报关大厅是海关对外接受通关申报、执行各项工作职责的重要场所。胶海关报关厅自1914年启用以来,历经百年历史沧桑,直至2014年大港海关迁出。报关厅场景复原根据德占、日占、民国政府和新中国海关不同历史时期设置四组人物场景,并使用现代科技手段重现了当年办公楼两侧窗外的历史风貌。
“山东地区海关历史”陈列部分共分为“往事千年”、“风云变幻”、“峥嵘岁月”、“万象更新”、“激流勇进”5个单元,以历史沿革为线,分别展示了齐鲁古关、近代海关(东海关、胶海关)、解放区海关、现代青岛海关的发展历史,从海关发展沿革中,展现出山东省、青岛市经济的崛起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从近代中国第一个租借地海关到关通齐鲁
1899年,胶海关设立,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租借地海关。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人民海关在胶东解放区诞生,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胶海关。1950年2月胶海关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海关,自1951年1月起辖山东全省。跨越百年,青岛海关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跨越百年,青岛海关站在了关通齐鲁的新高点。2014年,全国沿海首家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落户青岛,2015年,青岛海关牵头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覆盖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9省、自治区10个海关,铺设了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通关高速路,打通东联日韩、西至欧洲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海关的曲折发展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印记,透视着民族命运、见证着国家兴衰。”青岛海关办公室关史研究室主任国恩松介绍说。胶海关旧址亲眼目睹了青岛从小渔村到北方著名通商口岸的历史蜕变,青岛海关博物馆再现了山东地区海关特别是青岛海关的沧桑发展史,探寻了一代代青岛海关人顺应时代洪流,与山东省、青岛市“以港兴省、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过程同频共振的历史沿革。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包括青岛市和青岛海关在内的全社会共同财富。
国恩松表示,青岛海关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后,将接受社会团体免费预约参观。接受社会预约开放时间为每周二、周四上午9:30~11:30、14:00~16:00(提前半小时停止入场),国家法定节假日闭馆;接受预约参观范围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预约电话为0532-82956066。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丁一 通讯员 陈星华 姜雪丽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