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开幕第一天,位于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一楼的青岛展区,人头攒动。裹满芝麻的美味糖球、富有崂山民俗特色的崂山面塑、始于明代的大欧鸟笼……一个个精巧的艺术品让参观者纷纷驻足,而这都离不开巧手的匠人。
泥塑艺术:
他以笑容面对生活磨难
捏泥40年手心已变平整
与乡亲们闲聊时的乐趣、含饴弄孙的幸福感、田地劳作的满足感……这些农村生活中的寻常场景,成为荆宝海巧手之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塑,配上荆宝海自己的裂开嘴开心大笑的表情,极具感染力,让来往于非博会青岛展厅泥塑艺术展位的参观者不禁会心一笑。
荆宝海的泥塑大多是以自己为原型加以创造的,“想不起来自己的表情的时候,我就照着镜子做。”荆宝海笑着说。
这是53岁的荆宝海第一次参加非博会,一岁的时候,荆宝海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下肢残疾,失去正常行走的能力,但是他精神乐观,所以塑造的泥塑大多笑容满面,坐着轮椅的他笑起来和这些泥塑一模一样。
挑选优质粘性土,筛后去杂质,合泥进行揉炼,然后进行制作……做一个泥塑大概需要三天,仅砸泥就需要一天半,“我家在平度丘西村,村里的土土质细腻,很有粘性,非常适合做泥塑,我们村里做泥塑的传统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从七八岁开始,荆宝海就跟着爷爷学习泥塑手艺,与泥土打了40多年的交道,除了手心变成平整的白色成为一双标准手艺人的手之外,荆宝海也练就了一手泥塑绝活。
荆宝海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能创造多少无形资产的附加值。有商家来找他,给了他一笔钱,买断了他三年的所有作品,这三年里,所有的作品都不属于自己了,他也没有了买卖权。作品赚了多少钱,都跟他都没有任何关系。即使作品被复制了,他也没有办法。
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权益的底层的传统手工艺人不止荆宝海一个,“他们有创造无形资产的技能,却没有保护的能力,帮助他们提升版权意识迫在眉睫。”青岛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陆玲告诉记者。
付氏核雕:
他把工作室开到北京
不起眼的果核变成艺术品
与荆宝海不同,付氏核雕第六代传人付红波则是第二次代表青岛参加非博会,他带来了50余件参展品,有传统题材的崂山道士、宗教题材的十八罗汉、代表着吉祥的财神……这些摆在展柜里的精致手工艺品,竟是由不起眼的果核雕刻而成的,核桃、杏核、橄榄核、樱桃核……这些常见的果核在付红波的巧手之下变废为宝。
据了解,核雕是利用核桃等果核类雕琢图画,属微型雕刻艺术,唐宋之前史籍文献有关微雕的记载很少。明末清初,立体微雕佳作纷呈,材料大多是核桃、杏核、橄榄核、樱桃核、杨梅核和象牙、犀角、沉香木之类,因为质地细腻坚韧,纹理缜密,易于奏刀,作品常与玉器、宝石扇坠、金银配饰一样炫耀于世,被奉为珍宝。
而付氏核雕将核雕南工海派鬼斧神工之细腻与北方粗犷豪放之气质融汇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在作品题材创新突破的同时,雕刻技艺也得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野兼具的独特风格。这也在核雕一脉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付红波自小跟随外祖父学习核雕艺术,后来又奔赴南方,拜师深入学习书法、刻工等技艺。仔细算来,付红波已经从事该行业15年了,2013年,热爱核雕的他辞去了工作,全职从事核雕工艺工作。两年前第一次参加非博会的时候,付红波的首家工作室还没有正式成立,而如今他已经有了两家工作室,一处是青岛非遗传承大学堂,一处是手艺工社,在北京。这也是他自己意想不到的。
作为新生代的手工艺传承人,付红波透露,参加非遗会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到了国家对传统艺术的重视,与两年前第一次来非博会相比,他发现参观者明显增多,其中不乏年轻人,这说明社会大众对传统手艺的回归越来越认同。“这让我们这些年轻匠人看到了传统艺术复兴的希望,更加坚定了坚守这项艺术的决心。”(记者 郭菁荔)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