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留学生崔致远在大珠山过冬
如果说日本名僧圆仁见证了青岛海上航道的繁华,而朝鲜汉文学家崔致远,则又是一个与东方古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联系的关键海外历史人物。早在晚唐时期,朝鲜半岛新罗人崔致远,因入唐求学为官和回国等原因,曾经乘船往来于密州板桥镇(今胶州)、大珠山港湾与新罗之间。公元884年农历十月,入唐求学为官16年的崔致远,以唐朝出使新罗国使节的身份,踏上了回国之路。崔致远从扬州乘船沿运河北上出海后,于同年11月来到了著名的大珠山港湾。崔致远准备在这里度过冬季到春暖花开时节,再乘坐远航新罗的大型海船回国。
崔致远在大珠山港湾停留期间,曾经写过许多优美的诗作。他在诗的自注中说:唐僖宗“中和甲辰年冬十月,奉使东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为篇名……”在崔致远的诗作中,有描写大珠山港湾一带山海美景的《石峰》、《海边春望》、《海边闲步》、《杜鹃》、《红叶树》、《海鸥》等名篇。
崔致远在《杜鹃》诗中写了大珠山中盛开的杜鹃花:“石罅根危叶易乾,风霜偏觉见摧残。已饶野菊夸秋艳,应羡岩松保岁寒。可惜含芳临碧海,谁能移植到朱栏。与凡草木还殊品,只恐樵夫一例看。”通过此诗,除了让后人了解唐代时期的大珠山港湾附近,已经有漫山遍野的野杜鹃花以外,还可以品味出作者渴望在大唐盛世实现人生价值的感慨。东渡新罗的海船从大珠山港湾扬帆起航数日后,在巉山口岸(今即墨市田横巉山湾)停泊,崔致远在这里又写下了著名诗作《将归海东巉山春望》。崔致远乘坐的海船离开巉山口岸之后,经乳山沿海东行最后到达已阔别16年的新罗国。
朝鲜学者见证青岛海上丝路
朱艳介绍说,新罗留学生中王室子弟都是官派的,此外还有自费的留学生,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朝鲜文学的开山鼻祖崔致远。他出身于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家庭,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崔致远12岁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在唐朝生活的16年中担任了很多官职,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崔致远来唐的年代,已是晚唐,虽无盛唐的气宇恢弘,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盛世的余荫犹在。少年崔致远进入国子监学习,虽有数百名来自同一国度的同学一起学习,可排遣思乡之苦,但激烈的竞争局面,却难遣灵魂深处的孤独之感。公元874年,崔致远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及第。金榜题名的崔致远终于学有所成,可以稍稍卸下多年的重负,回报故国父老的殷殷厚望。
登科进第的崔致远,没有就此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大唐发展。按大唐律法,及第两年后通过吏部的遴选,方能获得进仕资格,崔致远因留学身份的结束而失去政府的资助,由此丧失了原本就微薄的经济来源。他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自谋生路。崔致远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四处游历、漂泊无着的生涯。在中国,崔致远广交文友,结识了一批有识之士,彼此间唱和酬答,诗文互进。
在林玉海的案头,放着几本关于崔致远的文史书籍,这位外国诗人在中国10多年写有大量诗文,如今多数失传,只有诗文集《桂苑笔耕集》被收在《四库全书》中。汉诗《秋夜雨中》、《江南女》等颇具盛唐、晚唐纯熟诗风,其中关于青岛的诗句,也被后人传颂。崔致远被朝鲜历代公认为汉文学奠基人,为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中国《新唐书·艺文志》有其传,《全唐诗》及中国清末刊行的《唐宋百名家集》和《唐人五十家小集》中都收有他的作品。崔致远与青岛结缘,也成为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