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记》打开30多国交流之门
“国内有学者认为,法显登陆青岛只是一件偶然事件,可能没有在崂山长住,而是稍作休整后直接南下到了当时东晋都城南京。”朱艳说,但她对这个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她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法显在这里登陆,之后也是在潮海院里讲经,潮海院原名叫石佛寺,由东晋太守所建,可能就是为法显而建的,法显在这里完成了闻名于世的《佛国记》,打开了中国与海外30多个国家文化交流的大门。
对朱艳的说法,中国作协会员、青岛城阳区作协主席马立宪也有印证,他说,东晋时期的不其城(城阳)为长广郡的郡治,笃信佛教的太守李嶷听说法显是到西方求经的名僧,就将法显接到不其城内。法显在这里逗留了一段时期,翻译了部分佛经,并在靠岸登陆处创建了石佛寺,从此,佛教在崂山地区声望大震。
林玉海也认为,法显当年在青岛登陆后,不可能立即返回当时的都城南京,极有可能在崂山停留休整。因为在1600年前的东晋,佛教信仰比较盛行,法显在青岛寻得一处静地讲经,翻译佛经是非常有可能的。而著名的《佛国记》初稿,也有可能就是在青岛完成的。
以青岛为起源的“法显文化”
马立宪介绍,古代中国有三位著名求法者:法显、玄奘和义净,法显陆路去,海路还;玄奘陆去陆还;义净则海去海还。只有法显的足迹早早地在地球上画出了一个大大的“圆圈”。按其历史影响,可称为“法显文化圈”,法显事迹选入印度中小学课本已有多年。
打开地图,沿着法显行进的足迹看,更能说明1600多年前的 “法显之旅”,恰好沿着“一带一路”贯穿中亚、南亚、东南亚,逆时针划了一个“C”字形的圈,起点和终点,正是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的起点西安与青岛。青岛因此也成了法显求经途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法显是在回国后因《佛国记》成名,所以“法显文化”应该起源于青岛。
“法显一生唯一的杰作是 《佛国记》,该书又名《法显传》或《历游天竺记传》,作为世界经典佛学名著,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版本,为各国学者关注和研究,为推动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朱艳说,1000年后《佛国记》又成为郑和下西洋的指路明灯,对中国的航海、海洋文化、商务贸易、对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外国学者也认为,法显是一个拥有伟大信念的人,他为求得佛法原典,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艰苦的旅程,也成为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
下篇预告
在大珠山的巨石上,1000多年前古人留下的众多石窟佛洞,让人叹为观止。通过青岛文物专家的数次现场调查发现,这些被称为“石屋子”的石窟佛洞,不仅有着较高的石刻艺术价值,更多的文化遗存,还对青岛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重要研究作用,成为记录历史的直接证据。当时光倒流,回到那个太平盛世——唐朝,透过一个个中外历史人物,仿佛在繁华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看见了青岛的身影。4月中旬,当记者和考古队沿着历史留下的印迹,透过大珠山港湾和隋唐时期众多佛像石窟遗迹,一幅1000多年前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图画在我们眼前“复活”。而一个个沿海而生的“石屋子”历史文化,每年都会吸引众多国内外历史研究者和游客前来观赏。请继续关注青岛市文广新局、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青岛早报联合推出的“青岛海上丝绸之路考古行”第四篇——“大珠山巨石留下神秘‘石屋子’”。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