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环秀街道前南庄村建村已经600多年,从建村伊始村民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料制作石磨并销往外地,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石磨村”,而村民开采石磨留下的巨大石磨坑也保留至今。如今,当地保护传统文化,正将石磨坑打造成历史遗迹景点,留住乡愁。
600年石磨坑保存至今
即墨环秀街道前南庄村南依即墨历史文化名山驯虎山,据记载村庄在明代立村,距今已经600多年。而如今村中现存历史遗迹中,尤以村南驯虎山脚下的数百年前古人开山凿石制作石磨留下的开采坑蔚为壮观。7日,记者来到前南庄村石磨开采坑遗迹,在石壁上开采石磨留下的一道道纹理非常清晰,弧形的凿痕层层叠叠从上而下整齐排布,令人叹为观止。在开采坑中又分布着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子坑,有的子坑之间已经相互贯通,形成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观。
“这些石磨坑最深处能有十几米,都是古人开采石磨留下的历史印记。”今年70岁的前南庄村村民盛显成说,他从小就听祖辈上的老人说起,古时前南庄村村民主要以农耕为主。在建村伊始村民为了将耕种收获的谷物磨成粉状以此便于食用,而当地盛产的石料密度低、硬度小不易产生裂缝非常适合制作石磨,所以古人们就地取材到山上开凿石磨。后来,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同时,村民为了贴补家用,就开始开采石磨销往周边地区,村庄制作石磨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机器逐渐取代人力推磨,当地村民才停止了石磨制作。
制作石磨全用人工
置身石磨坑底部,触摸坑壁上几百年来留下的凿纹,仿佛在诉说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那个时候全是用人工开凿,凿下磨盘后再用绳子从坑底拉上来。”盛显成说,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看见年长的村民在开采石磨时,先在石面上勾画出磨盘的形状,然后用铁凿沿着画痕凿开一圈20多厘米深的凿沟,然后再在凿沟四周开凿出3到4个斜口,顺着凿好的斜口插入粗铁棍然后用力将磨盘撬起与山体脱离。磨盘凿下来之后,村民从将一根十几米长的梯子放入坑底,村民将磨盘捆绑好沿着梯子肩扛人拉齐心协力将磨盘运上来。
磨盘运到坑上,还需要在磨盘表面凿出磨齿、磨眼。“凿齿技术非常关键,要求上下两扇磨盘严丝合缝。”盛显成说,石磨分为上下两扇,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罗筛去麸皮等就就得到了石磨面粉。
“制作一盘石磨两个人相互协作差不多需要一天时间。”盛显成说,石磨制作好后就推到集市上以及周边的莱阳、莱西、海阳等地出售或换成粮食,前南庄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石磨村”,一时间名声大噪吸引商贩慕名前来采购。但是如今令村民感到叹息的是,随着石磨已经被机械取代,石磨的制作工艺也几乎失传,村里现在也几乎没有人会这门手艺。
石磨成为历史发展见证
如今在前南庄村里还保存着几盘遗留下来的石磨。“那几盘石磨已经好几十年没使用了,现在都已经遗弃了。”盛显成说,在他10多岁的时候,一年到头吃面粉的次数屈指可数,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面粉做成的馒头,而每当父母让他磨面时也是他最幸福的一件事。“50斤小麦差不多能磨37斤面粉。”盛显成回忆说,他一个人一天时间才能将50斤小麦磨成面粉,因为磨成的面粉夹杂着麸皮,做成的馒头也是略显黑色,即使这种夹杂麸皮的馒头他也不舍得大口嚼咽。而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村民生活富裕,村里的石磨也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
除了石磨外,在前南庄村至今还保存着十几栋用石头建造的上百年的老房子,初入村中,多会被用石块垒砌的墙壁、石头铺就的小路所吸引。“这些老房子的建筑原材料大部分都是用山上的石料建成。”村民们说,前南庄村的古宅主要分布村庄北部,虽然几经修葺但是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古朴厚重。据了解,前南庄村作为今年即墨市30个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之一,村庄除了保护十几处上百年的老房子外,也正将石磨坑打造成一处历史遗迹景点,让人们世代留住乡愁。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 记者 宋祖锋)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