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德建下水道基本废止 青岛早期公共设施还有多少

2016-06-12 09:12:45
来源:青岛晚报
责任编辑:光影
\
\

昨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昨日,青岛市档案局(馆)社会宣传处调研员、副研究馆员张蓉做客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开讲青岛早期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探寻青岛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她说,青岛早期城市公共设施是青岛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建筑特色。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在礼堂内,70余位市民正聚精会神地聆听讲座。讲座围绕“青岛早期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展开,讲解了上下水管网、灯塔、邮局、森林公园以及电力在青岛早期的投入使用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契合今年世界文化遗产日的主题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市民更多地了解身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文化遗存。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建设好与坏的具体体现,也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 ”张蓉告诉记者,青岛早期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是德占时期留存下来的,它们是青岛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们的现代生活中。据介绍,德国占领之初,即对青岛的公共设施进行设计与规划,并遵循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把城市道路、上下水管网、电力照明、绿化等置于建设的首位,其中的很多设施为今天青岛城市建筑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成为青岛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她特别指出,虽然德国人把西方最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带到了青岛,但德占时期青岛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依靠的都是中国的建设者。 “德国建筑师完成的是设计图纸,最终建造完成的都是普普通通的青岛农民,虽然他们在城市历史上没有留下过姓名,但是他们建设完成的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为今天人民的生活和青岛城市的发展,留下宝贵的资产。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傅春晓)

新闻内存

文化遗产包含“物质与非物质”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昨日,是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据悉,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六大早期公共设施至今影响你我生活

两座水池仍“服役”

青岛是中国最早使用自来水作为饮用水的城市之一。 1901年9月,海泊河水厂投产,取用海泊河河床清洁的地下水,输送到市区作为饮用水。 1906年,德国人又在李村河河床打井,建设水源地,用输水管通过柴油泵将水加压后,送至毛奇山山顶的水塔中,毛奇山因此而得名“贮水山”。记者从青岛水务集团了解到,19世纪初建造的李村河和海泊河水源地都已废弃,但在李村河水源地的原址上新修建了阎家山加压站,承担着市区六分之一的自来水加压量;另外,观象山和贮水山的蓄水池以及一些供水管网目前仍在“服役”中。

老管道基本被改造使用

百年前修建的青岛下水道,已经成为德国时期在青岛留下的市政符号,不过下水道的设计面积和管网长度连青岛城区的十分之一都占不到。据介绍,德国侵占时期建设的下水道,可以简单分为暗渠和管道两部分。在栈桥东侧几十米处,就有一个建于上世纪初期的暗渠,基本上还保持着初建时的原貌,目前这段暗渠只负责中山路周边雨水排放。除此之外,德国人当年建设的管道已基本上都被改造了或废止了,仅在沂水路上还有部分管道仍在使用。

成为青岛的标志和景点

1900年德国人在胶州湾入海口的团岛游内山建设了第一座灯塔。之后,小青岛灯塔、团岛灯塔、潮连岛灯塔等的启用,为来往船只安全驶入青岛港起到重要的指示作用。记者了解到,这些灯塔历经百余年,历经战乱破坏,经过重修依然在使用中,成为青岛航运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成为青岛的标志和旅游景点。

老建筑改建为博物馆

在德国占领青岛的17年中,除了代表司法的帝国高等法院外,只有胶澳帝国邮政局可以不受总督府的直接管辖。 1901年5月,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在亨利亲王大街(今广西路)与梯尔皮兹大街(今莒县路)交叉路口一侧所建的邮电大楼投入使用。 2009年,这里改建为青岛邮电博物馆,展示了青岛邮政发展历史。

植物园变成中山公园

为防止水土流失,德国胶澳总督府将造林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为找出适合青岛的树种,德国农林学家在森林公园面积80公顷的土地上,试种了世界各地的树木、果木达650余种。如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已成为了青岛的一张名片,当时的植物园也变成了现在青岛人最熟悉不过的中山公园。

确立了早期城市文明

德占青岛之初,青岛尚未有电力使用,居民晚上以油灯照明。青岛最早的电灯房是德国企业主所建,1899年,库麦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科沃特街(今广州路)3号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电灯房,发电供给街道和房屋照明。 1904年1月1日,总督府接管发电厂,并将电力用于造船厂等企业使用。目前,原先德占时期的电灯房和发电厂都已废弃,但电力的使用是青岛早期城市文明确立的一个标志,也为青岛成为国际化港口城市和现代工业城市提供重要的能源。

新闻延伸

创新让非遗“活”起来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青岛早期城市公共设施,形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建筑特色;而青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成为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纽带。目前,青岛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2项、省级47项、市级97项,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今年4月初,省文化厅确定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我市18个代表性名录名列其中,入选数量居全省各地市之首。但非遗并非只是名录册上的一笔痕迹,“非遗其实离每个市民很近,只是缺少有意识的关注而已,我们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退隐到博物馆里,而是应该让它融入到每个普通市民的生活点滴中。 ”青岛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火在民间。

“让非遗‘活’起来,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意识上的创新以及产业化的支持。 ”这位负责人举例说,在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上,曾将鸳鸯螳螂拳和即墨祭海仪式九狮图结合起来,上演了场面气派的武术舞蹈;取材“非遗”项目泥老虎,让数十名虎头娃娃表演了富有童趣的舞蹈《泥老虎》,“从而在保留非遗项目精髓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新的血液,这就是一种意识上的创新。 ”

记者 傅春晓 曹鹏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