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中国航天史上有青岛印迹 杨利伟曾在青接受初选

2016-04-24 11:27:14
来源:青岛早报
责任编辑:光影

3年攻克“太空指套”难题

“在太空失重的条件下,出舱行走和各种科研操作,航天服的橡胶材料起着主要的作用。”常大勇说,普通橡胶在低温条件下会变脆,呈“玻璃态”,稍一活动就会碎裂。而在太空中,正对太阳的温度100℃,背光时的温度只有-120℃。对于舱外宇航服,即使指尖大小的破损,也会带来灭顶之灾。“外衣一旦碎裂,航天员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常大勇说,指套是整个航天服里最薄的部位,在仅有的两毫米厚度里还要加上多层增强层,可谓难上加难。经过不知多少次试验,其貌不扬的橡胶指套终于突破极限,达到-160℃的低温标准,而且在太空条件下活动手指一样灵活自如。国外研制同类舱外宇航服的橡胶材料,大约用了30年的时间,而常大勇和他的团队仅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攻克了这个难题。

航天人生源于少时梦想

在探月工程的科学家队伍中,探月工程二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大学毕业后,他曾当过化肥厂的工人,但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很快被厂长任命为电工与仪表车间主任,并带领团队研发了新设备及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后来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孙辉先心中的航天梦想被唤醒。他考上了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卫星总体专业,之后又去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当访问学者。回国后孙辉先将主要的研究方向转到载人航天工程上来,并负责带队研制载人飞船有效载荷的综合电子系统。1999年开始,他作为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副总设计师,组织和负责了应用系统的进一步实验、运行和研究等工作。

从当年的“神舟一号”到依然在月球服役的“嫦娥三号”,孙辉先的航天人生见证了数不清的中国航天历史时刻,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少时的梦想。孙辉先在青岛二中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曾布置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那时候他就梦想着能够为祖国发射卫星做贡献,因此作文里面就写他长大了要去发射卫星。现在回过头来看,那篇作文很幼稚,可里面包含了孙辉先远大的理想。孙辉先曾感慨每次看到航天器发射成功,他总会感觉自己少时的梦想也随之飞翔到宇宙中。

构建航天搜救“神眼”

在我国“神舟”飞天的光辉历程中,着陆场搜救是收官之作,也是压轴戏。20年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 (又名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青岛分所,以下简称22所)科技人员不畏艰难,自主创新,先后研制出了陆上、海上和空中等系列搜救装备,成为飞船返回搜救过程中明亮的“神眼”,确保了历次返回搜救任务的圆满完成,使我国载人航天搜救技术迈入崭新时代。

谈起22所的载人航天搜救事业,杨志强副所长深有感触:“神舟飞船每一次平安回家,都凝聚着22所科研工作者们辛勤的汗水和忘我的劳动,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为航天搜救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人们,我国的航天搜救技术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尖端。22所载人航天搜救团队是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一核心价值观执着的践行者!”因出色完成历次搜救任务,22所集体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两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人获国家特殊津贴。

定向仪被誉为航天搜救的 “神眼”,“神舟”飞船每一次返回都是凭借它来定向搜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建苏,是目前22所载人航天搜救技术团队的带头人,他是搜救“神眼”的建造者之一,也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搜救技术的发展革新。1996年,22所临危受命,研发航天搜救的定向仪设备。所里专门抽调技术精英组成一个研究室,苗建苏就是其中一员。1999年研发团队研制的短波车载定向仪在“神舟一号”搜救中一战成名,于茫茫戈壁中找到了“神舟一号”返回舱,从此也开启了22所航天搜救技术研发的报国之路。

着陆场系统是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压轴戏,是任务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飞船返回舱着陆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目标并实施救援,对航天员和飞船的安全至关重要。2001年,研发着陆场系统应急溅落区的搜救测向设备提到议事日程,项目组经过缜密的研究设计,终于实现了我国船载短波超短波定向仪零的突破。在“神舟四号”至“神舟六号”任务期间,车载、船载短波超短波定向仪成为着陆场系统返回舱搜救任务的关键设备。

航天技术应用于民

张永宏,是项目组青年人中的杰出代表,因多次出色完成搜救任务,被授予山东省青年五四奖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张永宏和同事们投身航天搜救事业的动力源泉。他跟项目组成员们的足迹踏遍酒泉、内蒙、海南等任务发射和回收场地,经历严寒、酷暑、风沙和海上颠簸,顺利完成了一次次返回舱回收任务。每一次搜救返回舱的经历,都是他难忘的回忆。特别是在搜救现场,能够搜寻到天际边缓缓降落的返回舱,并亲眼见证航天员出舱,那一刻的慰藉和满足感是难以名状的。

目前,我国正加快向海洋大国迈进的步伐,随着海洋活动的日益频繁,各国对海上活动安全日益重视,为船载搜救设备研制提供了更大的需求牵引。为了响应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总体要求,22所的航天搜救设备也将向着多维度的航海航空应急救援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海上其他目标搜寻手段的应用受到限制,船载定向仪的作用更加凸显,可为海上紧急事故救援铺设一条“生命通讯救援线”。

“我国的载人航天已迈入空间站阶段,未来天地往返将成为常态,对搜救设备功能要求更高,必须要满足随时、紧急情况下的搜索引导作用。”杨志强副所长表示,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载人航天搜救项目组将紧跟我国航天技术发展要求,在搜救技术手段上开拓创新,为航天、海事等领域搜救打造更加明亮、锐利的“眼睛”。[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