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灵活现的即墨泥老虎、以假乱真的发制品、气象浑厚的指墨画、精致细密的即墨花边……近日,这4项即墨市民耳熟能详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据悉,截至目前,即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增加到9项。
近日,记者从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了解到,山东省文化厅确定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8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59项。其中即墨的指墨画、春宝发制品传统制作工艺、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即墨泥老虎4个项目榜上有名。
“到现在为止,即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大到9项,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5个门类。”任希燕告诉记者,自入选即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市政府不仅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由财政拨款,专门用于保护、宣传非遗项目,非遗保护办公室还为传承人找传承场所,让传承人可以面向市民宣教“非遗”项目,并在文化遗产日进行大型的“非遗”展出活动。
即墨泥老虎
即墨泥老虎始于清末,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因虎与福谐音,因此寓意镇宅,是祝福的最佳之选。对于即墨泥老虎的由来,在即墨民间流传着“童恢驯虎”和曹氏村落的传说故事。“童恢训虎”讲述了老虎为感念老妇人的恩情,赡养老妇人至终老的孝信故事;而曹氏村落中,曹氏族人为解决人口不断减少而借助虎威增加人口。“先辈艺人们都从民间故事中得到启发,将其制成泥老虎,或在祠堂供奉,或在市场上售卖,使即墨泥老虎代代相传。”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负责人任希燕介绍。
春宝发制品传统制作工艺
即墨发制品制作技艺,是指以人发为原料,用手工编制各类饰品的技艺。兴于明末,盛于清代。即墨人发制品,以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和谐统一而蜚声中外,最具代表性的是品类繁多的头饰发套,至今已形成集染色、造型、植发、勾发等三十多道工艺和五十余种技法为一体的制作技艺。在工艺苑林中独树一帜,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发制品生产历史最久、生产品种最全、档次最高的发制品生产基地。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
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
“即墨花边”亦称“即墨镶边”,是一种在即墨广大地区延续了几百年的独特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为鲁绣的品种之一。1918年即墨县太祉庄乡荒洼村人卢忠溪、即墨大同村的于德和等一批民间艺人前往英国传教士马茂兰夫妇在烟台创办的仁德洋行拜师学艺。回到家乡后,他们创办花庄,在吸收欧洲织绣技法的基础上,结合“小扣锁”、绣花的针法特点,对工种、针法、图案进行了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渐发展形成了“即墨花边”。即墨花边集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多种工艺和80多种针法为一体,是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两种传统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代表了中国传统编织技术的最高水平。在国际上素有“抽纱瑰珍”之称,今天的人民大会堂会客厅使用的沙发装饰品多为即墨花边产品。
指墨画
指墨画又称“手指画”“指头画”“指掌画”等,是以手作为主要作画工具,使用指或掌运用中国画的绘画形式在宣纸或绢上进行勾、皴、擦、点、染的中国画。具有传统中国绘画无法比拟的韵味和效果。即墨指画一脉源自清代著名画派“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距今已有近300余年的历史。建国后,指画名家即墨张伏山开创“崂山画派”名噪一时。韩国栋的指墨画初时师法张伏山,指法娴熟多变,充分运用手的各个部位,线条生辣凝重,力透纸背,构图高阔厚重,其指墨画既有宋人高大之雄浑,又有元人简约之意趣,既继承了高其佩和潘天寿的古拙大气,又吸收了当代画风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自己的画风和特点,极具正大气象浑厚华滋的独特艺术风貌。文/图 记者 高晓飞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