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塔上俯瞰,雾中少海湿地如同仙境。 记者 姜振海
“以前这一带是滞洪区和盐碱地,夏天一片汪洋,冬天一片荒凉。”4月7日上午,在少海国家湿地公园,市野保站高级工程师王希明指着远处戏水的棕头鸦雀说。自2013年通过人工干预进行生态系统再造以来,引来120多种鸟类栖息、40多种鱼虾繁衍。清明小长假,该公园接待游客4.15万人,比去年增加18.6%,昔日臭水滩成为人们游玩的好去处。
五六年前,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盐碱滩,还是胶州市防止内涝和海水倒灌挖出的滞洪区,水质污染严重,空气臭不可闻。2011年开始,胶州按照滨海亲水型城市的规划,将滞洪区工程与上游云溪河、护城河、三里河的城市水系治理结合,投资十几亿元改造上游水质,高标准规划建设少海湿地公园。
此后,又开展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湿地科研监测建设、湿地合理利用等工作。2013年10月,被批复为国家级湿地公园。2016年1月,被山东省列入重点保护湿地名录。少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王修吉介绍说,生态环境改变之后,鸟儿接踵而至。2013年开始,公园管理方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了生态系统再造工程:在此前种植芦苇和香蒲净化水质的基础上,放养白鲢鱼吃掉水面的绿藻,投放河蚌、虾类以及其他软体动物吃掉水底的浮游生物,清理水底的各种杂质。这样,在上游水质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此前的四类水质转化为经常规净化处理即可饮用的二类水质。如今6.12平方公里湿地公园内,森林植物群落和湿地植物群落自然演替,野生水鸭、海鸟到处可见,每年游客达到40余万人次。
疑问 少海未来能否变身“水库”
晋升为“国际级”的少海湿地公园,属于免费游览景区,4月7日当天,仍有不少人在湖畔流连忘返。
王修吉介绍,目前公园配备有100多名保安、分班24小时巡逻,再加上保洁、绿化、管理人员共200多人。
在少海湿地公园内的宣传牌上,可以看到“大沽河国家旅游度假区”字样,工作人员介绍说,作为大沽河入海口的重要景观,按照规划,湿地公园变身旅游度假区之后,范围可能更大,也易于上下统筹、治理和控制污染。
穿着一双旧胶鞋,半旧的运动服,脸晒得黝黑,在湖畔正进行考察和观测的,是来自复旦大学生态学专业的屈云芳教授,也是湿地公园“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构建和鱼类控制”的技术负责人。他介绍说,2013年之前湖水富氧化严重,引入白鲢鱼之后,吃掉了水里的绿藻,其他微生物又用河蚌类等软体动物吃掉,目前湖面逐步进入了自我净化阶段,下一步的方向是防止外来污染、持续进行水质改善。
公园管理工作人员介绍说,生态系统通过人工干预逐渐构成后,蚬、河蚌、田螺、钉螺等底栖生物,草鱼、鲇鱼以及从海里洄游的鳝鱼等鱼虾类达到40多种,水生和岸上的植物达到上百种,湿地内的动植物是2013年之前的几十倍。
作为规划面积612.5公顷的湿地公园,未来能否变身水库,向周边供应灌溉和生活用水呢?
市林业局有关专家表示,目前的湿地公园仍然具有防洪、防潮等功能,并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至于能否具有水库功能,取决于几个方面:一是应该从上游引入更多水源,让少海内的水流动起来,加快循环和净化;二是持续不断地进行上游河流水质的控制,防止可能发生的再次污染。
据悉,平时湿地公园的水质为二类水质,而下雨、泄洪时有一些泥土和地表水进入,水质质量为三类,还有一定的污染。如果水质能持续达到二类以上,向周边供应生活、灌溉用水也并非没有可能。记者 姜振海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