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鲁海说青岛未完待续 征集线索解惑“李先生”

2016-03-28 09:36:19
责任编辑:光影

\

1945年,鲁海在北京的一个刊物上看到了一篇以作家在青岛为主题的文章,介绍了洪深、老舍、臧克家等人在青岛时的状况,鲁海大感兴趣,从此致力于青岛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著述,在他已出版的43本书中,与青岛有关的占了一半。3月27日,青岛出版社出版的“鲁海说青岛”丛书在新华书店书城举行了首发式,丛书共11册近200万字,内容涵盖了青岛历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已是84岁高龄,但鲁海仍笔耕不辍,接下来还将推出一本《青岛与音乐》。

宅男出门:求解“三不知”最后悬案

已经84岁的鲁海近年来很少出门,由于总是足不出户,他说自己已经 5年没有买过鞋袜。3月27日,这位资深“宅男”现身青岛市新华书店,参加“鲁海说青岛”系列丛书的首发和签售活动,数百位读者慕名而来,青岛一中青年教师读书会更是来了30多位老师,给这位“明星校友”捧场。

鲁海在现场透露,除了签售,他还有件心事未了,借这个机会公开征集线索,想解开自己心中关于青岛历史的一大悬案,鲁海说:“以前我有三大不知道,一是当年中山路一号国际俱乐部的账房先生是谁,二是刘子山女儿嫁的卞先生是谁,此人戴着瓜皮帽穿着长衫,不太容易接近。后来在半岛都市报《人文青岛》周刊的帮助下都找到了答案,卞先生全名是卞洪俊。我心中还有一个疑惑至今未解,那就是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书写了当时挂在老市府门口的‘青岛市人民政府’牌匾的‘李先生’是谁。”

同样研究青岛人文历史的鲁海之子鲁勇认为,这个“李先生”应该在当时不仅书法不错,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才能书写这个重要的牌匾,可至今没有发现有相关记载的史料,“青岛历史还是有很多研究空间的”。

亲历见证:拜访沈从文等搜集史料

在丛书中,鲁海专门有一篇文章记述《青岛人来自何方》,鲁海虽然生于青岛,但其父亲鲁寿山也是1922年从泰安来到青岛谋生的,当时年仅16岁的鲁寿山最初在大港做苦力,后来进入国际俱乐部当餐厅服务员并当上了主管,抗战期间国际俱乐部旧址被日军征用成为海军司令部,鲁海一家成了唯一在迎宾馆住过的普通人,上世纪40年代,鲁寿山还投资了后来改名为“青岛饭店”的青岛咖啡饭店。

因此,在鲁海的成长道路上得以亲历与见证了这座城市发生过的很多大小事件,这些都为他后来研究和发掘青岛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但是鲁海最初并不是从事文史研究的,他对青岛历史第一次发生浓厚兴趣是在1945年,“我当时在北京的一个刊物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作家在青岛的文章,记述了洪深、老舍、臧克家、王统照等人与青岛的交集,我当时看了很震惊,这么多有名的作家都跟青岛有交集、并且对青岛有感情,这不简单,而其中很多历史我并不了解”。

从此,鲁海开始收集与青岛历史、人文有关的资料,并撰写相关文章。对于很多与青岛有交集的文化名人,他都尽可能亲自联系求证,1979年他通过臧克家联系到了老舍的遗孀胡絜 青女士,请其指认了老舍在青岛的住所,并得知《骆驼祥子》是在青岛创作完成的。1982年鲁海还在北京拜访了沈从文,对方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我一生中最喜欢的城市就是青岛”,并透露《边城》中翠翠的角色也参考了崂山妇女的形象。曹禺也曾向鲁海提到《雷雨》的原型人物与青岛有很大的关系,并说“鲁妈”的“鲁”指的就是“青岛”。

话说青岛:变冰冷历史为温情家常

迄今为止,鲁海共出版过43本书,其中一半都是与青岛有关的。“鲁海说青岛”丛书的策划者、青岛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咏认为,这本书以“说”的形式讲述青岛的历史事件和城市故事,语言平和生动,如听一位有丰富经历和学识的老者在聊家常,将冰冷的历史、枯燥的史料变成一段段富有人情味儿和温度的故事,非常具有可读性。

在丛书中,鲁海漫谈了许多庞杂细琐的青岛世俗风情、名人逸事,趣味盎然。比如“什么时候青岛人开始用塑料袋装啤酒”,“波螺油子为什么会成为一条马路的名字”等有关青岛的“十万个为什么”,在书中都会找到答案。

在讲到汇泉海水浴场时,鲁海也分享了自己的私家记忆,他记得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新民报》上有一个更衣证,剪下来就可以到海水浴场免费存衣。所以,刘咏称鲁海是关于青岛历史的“活字典”,是城市的“说书人”。

有趣有料:四册新书说尽青岛掌故

“鲁海说青岛”丛书,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介绍了青岛的历史、地理与文化。鲁海透露,《话说青岛》《青岛老街故事》《青岛与电影》《青岛与戏剧》等7种书是以前出版过的,但此次做了很多增补和修订,而《青岛掌故》《青岛老校故事》《青岛老字号》与《名人与青岛》是全新创作的。

《名人与青岛》涵盖了在历史上与青岛有过交集的各个行业的“知名人士”,“他们其中很多人都是过客,但留下的印记很深,比如郁达夫,只在青岛住了一个月的时间,但写了游记、日记,留下了不少相关的文学作品”。鲁海说,青岛有鲁迅公园,鲁迅也的确来过青岛一日游,在《鲁迅日记》中还记载了1913年8月初的这次旅行。1936年病中时,鲁迅的朋友王冶秋曾建议他到青岛疗养,鲁迅在7月11日的信中写道由于当时发热,还不能离开医生,恐怕要到月底才可以旅行,但三个月后的10月19日鲁迅即在上海病逝,再没有机会到青岛来。此外,《青岛掌故》也是新书中可读性非常强的,介绍了很多与青岛地理、人文有关的有趣典故 。 文/记者 王法艳 图/本报记者 高绪亮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