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方言大赛"老汉答题得95分 网友为活动点赞

2016-03-23 16:45:36
责任编辑:紫鸢

3月21日,本报及半岛客户端推出“青岛方言大赛”,在岛城引发“方言热”。连日来,很多市民发来参赛音频或视频,还有不少市民致电,为本次活动点赞。23日,记者受邀来到69岁的王方溪老人家中,为其录制方言视频,老人当场解答本报22日刊登的《青岛话小测试》,获得了95分的好成绩。

老汉答题得了95分

王方溪老人是本报忠实读者。22日一大早,他给本报打来电话,咨询“青岛话小测试”答案,并对自己的作答充满信心。“对我这个老青岛来说,这些题目基本都能答上来,但有些确实比较少见了,很多年轻人可能都没听过。在我看来,第14题很有迷惑性,这是个外来词,当年侵占青岛的国家不止一个,很多人容易混淆。”据王方溪介绍,他当年在四方机厂工作,他的师父的师父是名外国人,玩“剪子包袱锤”的时候,经常说成“将军宝”,所以很容易判断出答案。

随后,记者将王方溪老人的答案转交给出题的专家,经核对只错了一个,得了95分。“我之前住在西镇,后来搬到四方机厂宿舍。我感觉,西镇话算是标准的青岛话,当然如果细分,还会分为几大块。”王方溪说,青岛是个移民城市,根据他的观察研究,不同范围的青岛方言出现少许差异,也与外来人口的分布有关。

王方溪平日里爱好文学写作,多年前开始关注青岛方言,还曾向多家报社投稿,也参加过电视方言节目。“咱‘青岛银’的青岛话,特色鲜明,内容深邃,既有古话,例如起旱,这在古代戏文里出现过,是步行的意思;又有外来语,例如古力和测试题中的将军宝;还有很多形象生动的乡间俚语。”王方溪表示,在翻看《红楼梦》《桃花扇》《聊斋》《三国演义》等名著时,也能发现青岛方言的影子。

据王方溪介绍,他很想参加“青岛方言大赛”,但自己录制的音频不清晰,而且不会使用微信发送作品,于是邀请记者到他的家中。在桌上记者看到半岛都市报和一摞资料,这是王方溪多年积累的成果。为了更顺畅地录制,王方溪将参赛方式中“标准诵读”的普通话段落,改成了两种风格的青岛方言,并写了下来,在录制过程中,王方溪声情并茂,将青岛方言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方言就是历史,方言就是文化,应该让更多的青岛人了解自己的乡音。希望更多人关注参与这个活动,留住最亲乡音。”王方溪说。

直接跑来报社录视频

21日,“青岛方言大赛”推出第一天,家住市南区的王菊秀老人特地赶到报社,“我不会用手机拍摄视频,但是又感觉这个活动很好,想为传承青岛话尽一份力。”王菊秀说。

记者准备录制时,王菊秀可能是紧张的原因,第一句话就说得“不大正宗”,“可能是长时间不说了,加上身边人都说普通话,自己对方言也有点陌生了。我得回家再找找感觉,争取找回原来的蛤喇味儿。”王菊秀说,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感觉是时候关注青岛话了,“趁现在还来得及,也让年轻人多了解一下青岛的原汁原味。”

22日下午,记者再次与王菊秀老人联系,她表示尽管不是特别理想,但越来越有感觉,为此还专门向小区里的老人请教。“青岛方言大赛很有意义,我一定好好练习,与其他参赛者切磋切磋。”王菊秀自信地说。

众多网友为活动点赞

连日来,“半岛都市报”公众号收到“轰炸式”的音视频。在参赛作品中,有人说“即墨腔”,有人说“李村调”,还有的是混搭,但言语间,都充满了对青岛方言的自豪和热爱。在参赛者中,除了老年人,还有很多年轻人的身影,在他们当中,能说一口地道青岛话的人并不少见。

也有很多网友在半岛客户端和“半岛都市报”公众号上留言,表达了对青岛话的感情和对活动的支持。网友“小玺”留言表示,一听到青岛方言,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奔涌的大海,啤酒花四溢的泡沫,山海城一体的美景,青岛人热情的笑脸,如此,青岛就真正有了灵魂,有了一个旅游城市最具吸引力的标志和特色!

文/图 记者 王洪智 韩小伟 实习生 李晓宇

[编辑:紫鸢]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