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一首《传奇》令人动容,青岛一位大姐用爱作了首词,然后再用十年光阴给它谱了支曲,也吟唱了一首“传奇”。十年前,她偶然瞥见了襁褓中男婴的小脸,男婴对她弯眉一笑,从此她便对他牵肠挂肚。男孩生在环卫工家庭,她给送洗衣机、安空调,给孩子做衣服、做饭、洗澡,辅导孩子做功课,用行动对孩子倾诉着“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住地下室,夫妻都是环卫工
五十岁的年纪,一米五冒尖的个头,下门牙掉了两颗,说话漏风。3月1日,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跟随老李来到了他现在位于平度路上的住所,他指着朝西的一扇窗户说:“这就是我租的房子。”窗户框与路面齐平,这是一间地下室,租金每月500元。
老李和妻子供职于青岛一家物业公司,是一对环卫工“夫妻档”。为补贴家用,老李还会捡些废品来卖,早些年这个家庭也能月入四千。“现在废品不好卖了”,老李抱怨。
老李住的地下室有里外两间 ,外间放着捡来的废品和一张单人床,单人床边立着一把吉他,“捡来给孩子玩的”,里间的大部分被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占据。
老李有两个要来的不锈钢盆,他用这两个盆去盛同样是“要”来的饭菜。老李带着记者来到了中山路上,他推开一家拉面馆的玻璃门,径直走向后厨,笑着和厨师打过招呼,放下两个盆后掩门走出。为什么不自己做饭吃,老李答道:“忙,没时间。”
老李有两个儿子。大的22岁,在河南新乡市读大二,小儿子李伟东只有10岁,跟着他们生活,对李伟东来说,除了妈妈,还有一个重要的女人,一直在牵挂着他。
襁褓里的笑容一绽十年
2005年后的一个下午,天气还有些寒冷,老李的妻子安姐抱着两个月大的李伟东,坐在潍县路上的一个石台上晒太阳。石台对面是一家服装店,有名妇女负责看店,她走出服装店溜达到安姐身边。
“真漂亮!这眼睛、小嘴、圆溜溜的鼻子长得真好!”妇女夸赞道。
襁褓中的男婴慢慢睁开了眼睛,看着正在看着他的妇女,笑了。这一笑甜到了她的心里,从此她对这名男婴牵肠挂肚。她就是那个“重要的女人”,丛姐。那一年,她五十岁。
3月1日下午,在大成路上一家海参店看店的丛姐回忆起她第一次见到李伟东时的情景,脸上依然挂着笑。
无巧不成书。老李一家当时租住在潍县路上的一间地下室,而丛姐在德县路上的住所离老李家很近。已为人母的丛姐初次见到安姐时,就已觉察出生活加之于这一家人的不易。
从那天起,丛姐开始关注老李一家。她知道老李一家住在地下室,每逢雨天雨水都会倒灌进屋里;她知道地下室里阴冷潮湿还有老鼠;她知道地下室光线昏暗,在里面待久了的李伟东见到太阳时一时半会都睁不开眼。
看店时,丛姐会趁着老板不在自己动手给李伟东缝制小汗衫和开裆裤。怕地下室湿气太重待久了对身体不好,丛姐会把李伟东带到店里,在地上铺上厚厚一层衣物让他在上面睡觉。每逢周末,老李和安姐两人无暇照看孩子,丛姐会把李伟东带回自己家里,给他洗澡,教他算数。
她慈爱地唤他“大东子”,慢慢的,“大东子”长大了,上了幼儿园。见李伟东吃的是和父母一样的要来的饭菜,丛姐很心疼。“后来每天一大早我就起来,把一天三顿饭都做好了给他们送过去,孩子要长身体,吃从外面要回来的东西营养跟不上。”丛姐说:“给他做着吃,我自己就到四方路的市场上随便买点吃。孩子吃饱了就行,好像他吃饱了,我就也饱了。”
为“大东子”上学操碎心
3年前,老李一家从潍县路搬到了平度路,还是住地下室。“冬天还行,夏天太潮了,住在楼上都潮,更何况地下室?”丛姐又心疼“大东子”:“必须得给他家装个空调。”
丛姐有一位修空调的朋友,她花一千多元购买了一台二手空调,请朋友帮忙给老李家装上。饭没时间做,衣服更没时间洗,老李家脏衣物堆了一摞又一摞。“孩子上小学了,要是穿得不干净,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待在一块。”丛姐花六百多元从商场买了台老式洗衣机给老李送去。
李伟东今年十岁,上小学一年级。当初为了李伟东能有学上,丛姐操碎了心。
因老李和安姐没有投保,报名上学学校不收。前年报名时,丛姐在学校门外排队,从早上5点一直排到晚上7点,但最终名单里还是没有李伟东的名字,她很失落。回来后,她给市长热线打电话,一位邻居老大姐也帮着打。后来公司给两人投了保,丛姐又费尽口舌说通了房东让其协助提供材料,“大东子”终于有学上了。
丛姐说和“大东子”在一起的时光她很开心。“别看他不爱说话,有时候你跟他说话,他只回答你‘听不懂’,但他心里都明白。我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告诉他不能动,他一口答应。我一离开他就把手机拿起来了,后来他发现被我看见了,就冲着我笑,”丛姐说:“有一次,我给他出算术题,问他出几道。我说出两道吧,他说十道。我说十道太多,出四道吧,错一道罚十道,他说行。”
不图别的,就为了孩子
两年前,丛姐从德县路搬到了现在的万安路。以前的邻里街坊和丛姐一样都热心地帮助过老李一家,但坚持了十年的只有丛姐一人,提及“十年”这个时间刻度,丛姐自己也感到有些惊讶,“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十年来,丛姐每天都要给老李一家打至少四五个电话,她手机里大多是和安姐或者老李的通话记录,而老李一家似乎也对丛姐形成了依赖,不管大事小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
当被记者问及十年如一日无偿付出图的是什么的时候,丛姐的回答很简练:“不图别的,就是为了孩子。”
“像这样的家庭,我能图他们回报我什么?我对‘大东子’比对自己的孩子都亲,我亲戚朋友也都说我做得有点过,但我无怨无悔。我就希望‘大东子’能走上正路,他们一家子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我就知足了。”
老李向外人介绍丛姐时一口一句“(孩子)他干娘。”
“你叫她什么?”记者问。
“姐。”
3月1日下午,记者刚找到丛姐不久,老李就给她打来了电话。而记者刚踏进老李家里屋时,安姐也在跟丛姐通话。在老李从公司保安那要来的那部手机的屏幕上,记者清楚地看到,老李给丛姐号码存的备注是:丛亲姐。(文中人物姓名均为化名 )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张越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