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记者从李沧区获悉,今年李沧区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着眼品质提升、着眼生态永续、着眼百姓宜居、着眼高效管理的城市治理要求 ,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态宜居型城区。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再上新水平
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全面突破
“十二五”期间,李沧区千方百计加快实施对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支撑力大的重大城市建设项目。
随着青岛地铁3号线北段于去年12月底投入试运营,李沧区在全省率先进入地铁时代;今年1月份,全长12.2公里的金水路全线贯通,金水路由此也成为青岛市区北部贯通东西、连山通海的景观大道、经济大道;与此同时,青荣城际铁路引入青岛枢纽工程征迁任务基本完成。
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李沧区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十二五”期间累计关停并转老工业企业50余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为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村河中游综合整治全面展开,大村河上游、板桥坊河下游治理工程有序推进。完成全区28处河道沿线污染点源整治。
楼山河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投入运行;持续开展增绿补绿,以沿河沿路沿海为重点,完成裸露土地绿化整治58万平方米。
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工程竣工,胶州湾岸线整治工程扎实推进,构筑起环湾岸线和铁路沿线生态景观新轴带。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高效
近几年,李沧区扎实推进市容环境十大整治行动,10大类36项城市精细化管理措施充分落实。
对已经完成旧城旧村改造的区域,坚持在精细管理、品质提升上下功夫,对开放式楼院卫生保洁实施了网格化管理,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赢得了社会充分肯定;坚持依法依规 、疏堵结合,及时纠正占路经营、露天烧烤、市场冒市等行为,规范设置了一批标准化农贸市场、便民生鲜超市和烧烤疏导区,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民生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民生布局向中西部老城区倾斜
“十二五”期间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去年李沧区级财政安排民生支出24.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1.4%。38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兑现了向社会的公开承诺。着眼民生共享和均衡发展,集中有限财力,在民生项目布局上向中西部老城区倾斜。全市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铁路青岛北站安置区项目顺利完成居民回迁,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沧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区颐福养老院、市民公共服务中心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建成,中西部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薄弱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
有温度的民生实事不断增多
具体关注民生、具体听取民意 、具体联系群众、具体解决问题,民生服务精准度不断提高。关心关注弱势群体需求,保基本、兜底线,做了一大批有温度的民生实事。新开办社区助老大食堂18处,全区累计达25处,惠及老年人近万人。牢牢抓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以高校毕业生、回迁安置居民为重点,新增就业2万余人,政策性扶持创业2100余人。持续开展“暖心工程”,残疾人创业就业、康复救助、托养服务成效良好。着眼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4亿元,做到了应保尽保。
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加大现代化学校建设力度,市第二实验小学、宾川路小学交付使用。“十二五”期间,李沧全区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5所,这是李沧建区以来教育投入力度最大的时期,建设标准达到全市一流水平,在硬件设施规模上再造了一个李沧教育。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公办和普惠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85%。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覆盖各年龄段的各类比赛活动近百项。校园足球蓬勃发展。
全区中小学室外体育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公办和民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文化普惠提升工程扎实开展,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东部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成,结束了李沧东部区域无大型文化活动场所的历史,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平台。文/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孙雅琴 通讯员 逄梁(图由李沧区提供)
[编辑:夜楼]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