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11月30日讯(记者 刘玉凡) 近日,家住市北区的杨先生打来热线称,遭遇“被贷款”,11月27日,他发现自己一张银行卡里竟然冒出了一笔25万元的贷款,多方联系发现是一位“熟人”通过网贷平台办下来的。据他介绍,曾将银行卡和一些个人信息资料提供给这位“熟人”,对方正是借此顺利办下了贷款。
杨先生的妻子王女士介绍,在发现这笔来路不明的贷款后,立即联系了银行。很快,他们得知贷款汇入了一位熟人的账户内,“这个小伙子曾经在微信上说可以帮忙提高信用卡额度,为了‘提额’,我们就找到了他,他答应我们可以办,但是需要我丈夫办一张借记卡。”
王女士回忆,今年9月份,丈夫办理了借记卡,并把借记卡的U盾、密码给了这个小伙,同时把银行卡绑定电话换成了小伙的电话。“原来他拿着这张卡直接在网上办理了贷款,而且像我们这种情况的还有别人。”王女士说,他们担心这名小伙会“失联”,没想到对方大方承认是他办了贷款。经过交涉,王女士得到对方回应,“12月3日会把钱还上。”虽然如此,王女士还是担心对方最终不及时还款,影响到丈夫的信用记录。
“我们以前也曾把空借记卡借给朋友用,本身也考虑到借记卡里没钱也不能透支。我也接触过贷款业务,有担保人的情况下,贷款都很麻烦。怎么这笔贷款不需要本人确认,凭一张空卡就可以了?”王女士认为银行的操作流程存在漏洞。不过,她也承认,把银行卡交给小伙并告诉他密码等重要信息,本身有些不妥。
记者调查发现,杨先生“被贷款”的业务其实是一种“网络信用消费贷款”,银行按照公积金可以倒算出客户的收入,并将此作为依据发放消费信用贷款,该业务在宣传中称“只需一个网银,仅仅2分钟的审批时间,客户就可以无抵押、无担保”办理“最长1年、单笔最高30万的纯信用消费贷款”。
就此记者采访了银行,11月30日下午,该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她联系到了办理贷款的当事人“杨先生”,对方称“双方已协商完了”。该工作人员还提出,根据相关规定,银行业务通常有三重密码保护,不存在漏洞。
随后记者联系了王女士,她表示银行并没有联系她丈夫,银行留存的联系方式应该是办贷款小伙的电话,目前小伙并没有还上钱。但银行已答应她出具相关账户的交易记录,为她以后维权提供便利。本报也将持续关注此事。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