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11月27日讯(记者 朱薪雨) 谁能想到,在11年前,一个10岁小女孩串门拜年的小举动让政府开始办起了“邻居节”,而且在岛城生根发芽,一年年地延续了下来,对邻里关系、社区和谐、基层自治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1月27日,由光明日报、市委宣传部和市北区委区政府共同举办的“守望相助和谐邻里”研讨会在市北区举办。研讨会邀请了中央文明办、中国志愿者服务联合会、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青岛社科院等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守望相助和谐邻里”主题展开研讨。专家们纷纷表示,邻居节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可以向全市推广传播。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惠新安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他表示,“市北区邻居节走过了11个年头,已经成为市北区居民喜欢的约定节日。”11年的实践证明,举办邻居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在消除邻里隔阂、和谐邻里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北区人口数量众多,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复杂多元。从邻居节创办伊始,就坚持让居民群众站出来当主角,以“开门办节”的形式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逐步引导广大居民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让居民担当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也搭建桥梁让居民、企事业单位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11年间,这个节日已覆盖65.4平方公里,106.9万人口;已开展邻里互助活动4700余场次,参与居民逾80万人次、企事业单位逾200余家。”市北区委书记刘建军说,邻居节期间开展了“互赠友情卡”“邻里敲门—— 让我们来相识”等邻里相知活动,仅2015年,全区各社区邻里间就赠送了19000余张友情卡,12000余户居民参加了邻里敲门日活动;11年来,广大机关部门作为“大邻居”,为社区居民举办就业、创业知识培训讲座700余场,送岗位4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次;广大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开展敦亲睦邻爱心帮扶2000余次,走访困难居民20000余人次;以“互联网+”的形式,打造了互联社区平台,实现了政策服务信息全覆盖,让群众享受到了更优质便捷的服务。
“邻居节”不仅在居民群众中建造了一座增进友谊的桥梁,也增进了群众与政府间的融洽感情,在全区构建起“互信互助不互扰”的新型睦邻关系,更成为提升市民思想道德水平、推进新型邻里关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成为推进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
10岁女孩拜年拜出邻居节
如今已经大学毕业,希望更多人打开心门成为好邻居
11年前,10岁女孩孙睿涵在姥姥的鼓励下,勇敢地串门拜年时,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竟然广泛地影响到青岛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甚至由此而产生了“邻居节”。如今邻居节已经成为市北区一年一度的“邻里盛会”。
“别说别人,连我自己和姥姥都没有想过会这样。”在当日的研讨会上,孙睿涵谈起自己和邻居节的渊源,颇为感慨地说,她小时候十分内向,2004年春节,姥姥鼓励她独自去邻居家拜年,有的邻居十分热情把她请进家里做客,也有的却十分戒备甚至连门都不开,巨大的反差让她感受颇深。
当开学后原四方区少工委组织“童眼看世界,关注身边事”的金点子征集活动时,小睿涵就想“母亲有母亲节,父亲有父亲节,儿童有儿童节,可是这邻居们就没有自己的节日”,经过姥姥的点拨,小睿涵递交了一份关于建立“邻居节”的建议,没想到这份建议被转交到海伦路街道办,并被立即采纳。当年,海伦路街道就办起了第一届邻居节。
“当知道老四方区要和市北区合并为新市北区时,我还担心邻居节会就此停办,但是没想到不仅没有停办,而且区划调整后的市北区19个街道都开始办起了邻居节,影响力更加扩大。”孙睿涵高兴地说。孙睿涵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也选择了从事社会工作。“邻居节伴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长成了已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我对它的感情已经放在心里很重要的位置,我希望有更多人和我一起见证邻居节的成长,通过它打开自己心里的那扇门,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好邻居。”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