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现场。
逝者家属手捧可降解骨灰坛。
11月12日(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寒衣节,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将开展文明祭奠宣传活动。记者近日从市殡管所了解到,海葬作为环保殡葬、文明殡葬的一种形式,历经破冰、免费、创新等多重改革历程,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青岛市民、全国各地群众乃至外国友人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自1991年开始实行海葬到今年10月下旬的秋季海葬结束,我市已经成功举办了72次海葬活动,至今已经有10878名逝者长眠大海。
改革:一封信引发的“破冰之举”
1991年至今的25年间,在青岛这片蔚蓝色的海域,罗浪的《哀乐》、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王立平的《大海啊故乡》和卡洛儿吟唱的《写给海洋》见证了72次海葬活动,10878位逝者魂归大海。
谈到青岛海葬的由来,市殡管所工作人员记得是一封信引发了青岛海葬的破冰之举。“1991年5月24日,我市媒体刊登了读者贾延祺的一封来信,他在信中建议我市采取将亲人骨灰撒向大海的方式,如果青岛组织海葬,自己将第一批参加。新事物开始总是难办的,但总要有个开头……”市殡管所工作人员相恒坤向记者介绍说,正是这封仅200余字的来信直接促成了青岛殡葬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围绕是否举办、如何筹办的问题,青岛市政府及市民政局共召开了10多次会议,海葬的推行备受关注,也非常谨慎。1991年8月28日,青岛市殡管所在报纸上刊发《关于将骨灰撒向大海的公告》,意味着青岛这座城市正式迈出殡葬改革的实际步伐。1991年10月31日,青岛首次公开举行海葬活动,成为全国率先开展海葬活动的城市之一。但是因为海葬收费入不敷出和租船难等现实问题,青岛海葬活动在1992年、1993年停滞不前,陷入窘境。青岛市政府指导市民政局、市物价局及时调整海葬定价,青岛市殡葬管理所积极与船舶租赁公司洽谈合作,终于推动青岛海葬活动于1994年5月再次扬帆起航。
此后,市民对海葬活动逐渐认可,参与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10月份之前,每年参与人数由100人左右翻番至200余人。“参与海葬的主要包括两类人,一是学历比较高或思想比较开放的,免费海葬的报名家属中不乏外籍华人,还有一些人专门从北京、沈阳等地赶来。另一种是收入较低的家庭,”相恒坤表示,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在青岛当过兵或者来青岛旅游过,甚至也有一辈子没见过大海的,通过海葬实现魂归大海的夙愿。
“海葬不光是节约土地,还是环保、生态的一种绿色葬式。海洋也是地球的土地,骨灰撒入大海同样是回归大自然,也是‘入土为安’。”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遗体火化温度为1000℃左右,有害病菌根本无法存活,人体焚烧的骨灰属无机物碳酸钙,同时选择水动力足的海域撒海,使撒入的骨灰能冲入海洋而不会导致回流,对大海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惠民:免费海葬促成参与人数翻番
“如果是用骨灰寄存,除了买骨灰盒的费用,每年寄存费也要百余元,如果是买墓地,那费用更高了,至少要好几万元,现在免费海葬减轻了家庭负担。”刚刚参加完今年秋季海葬的市民马女士表示,老伴以前在青岛海军当兵,生前就说与大海为伴,现在也完成了他的遗愿。
记者了解到,最初促成青岛海葬免费惠民政策出台的是一项规划。
鉴于海葬率相对过低的实际情况,2007年秋季起,青岛市殡管所开始思考酝酿能否走将海葬费用纳入“政府买单”的途径,切实减轻群众负担,走好青岛殡葬“绿色发展”之路,随后将可行性报告提交市民政局。
2010年,中央探讨制订“十二五”规划,其中有一条建议就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青岛市民政局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寻求市政府财政支持,终于在2010年8月促成了该项惠民政策的落地生根。根据规定,自2010年10月1日起,我市对本市常住户籍死亡居民骨灰撒海的丧属免收费用。免收撒海费用包括行政审批、检验检疫分担,人工装灰、提供可降解盒、塑料袋、车辆护送、租船、人工礼仪、鲜花、手套、随船丧属不超过4人服务费等。
2010年10月23日,是青岛殡葬史上又一个值得书写的日子。该项惠民政策首次实施,就有424名本市逝者魂归大海,直接比当年的春季海葬数翻了一番。2015年4月19日,这一数据刷新为593名。截至今年10月下旬的秋季海葬结束,青岛市共为5647名逝者减免2823500元。“青岛市是全国率先免费开展海葬活动的城市之一,之后有上海、大连、汕头等城市陆续开展海葬活动,”相恒坤介绍说,免费之前,每具骨灰收取500元,现在只对外地城市家属收取。记者了解到,一个单穴墓一般占地0.8平方米,双穴墓地1.2平方米,再加上绿化留空面积,一亩地只能安置40余位逝者。1000具骨灰撒海,就可节约土地24.4亩。海葬还减轻了死者亲属的经济负担,农村土葬的费用为7000元到9000元,城市经营性墓地的费用则为5万元到10万元甚至更高,而海葬除运输、火化外,基本不用再花钱。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