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似乎对美女都有先天的恐惧症,无数的史实都说明了这一点——商纣王是妲己给魅惑的,周幽王是褒姒给弄蠢的,至于吴王夫差的江山,那自然是被美女西施给断送的。
在之前的《发现青岛》栏目中,我们曾经在吴齐海战中提到过吴越争霸这一环节,但里面并没有详细论及西施的行踪,更没有涉及她与范蠡之间爱恨关系。在本期的《发现青岛》,我们将专门围绕这两个人物展开讨论。
别着急,本期栏目可没有跑题,西施跟青岛还有不少的关系哩。具体是啥关系?本期《发现青岛》这就为您揭晓。
西施之美:敌国士兵不敢动她
西施,名夷光 ,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因为天生丽质,貌美绝世,远近闻名,所以人们不喊她的名姓,只把这位西村的施家姑娘,称作西施。她凭借着自己的美貌成功打入吴国王宫,成功实施了美人计,这就是西施出场时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您阅读过之前《发现青岛》的话,就能把这段故事接上,当时吴越两国处在争霸的关键环节,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包围在会稽山上,文种在这个关键时刻提出了“糖衣炮弹”的策略,利用金钱加美女成功说服夫差放了勾践一马,西施的美貌就是这样惊世骇俗,弄得一国之君连敌国江山都可以放弃不打。
较早记载西施之后行踪的主要是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了,此书卷三载:“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二名修明(即西施、郑旦之别名),以贡于吴。吴处以椒华之房……二人当轩并坐,理镜靓妆于珠幌之内,窃窥者莫不动心惊魄,谓之神人。吴王妖惑忘政,及越兵入国,乃抱二女以逃吴苑。越军乱入,见二女在树下,皆言神女,望而不敢侵。”这一段文字基本上概括了西施的中期生涯。美丽的西施进入吴国之后,夫差宠爱有加,将她安置在椒华之房,当西施对镜梳妆的时候,偷看的人莫不怦然心动,说她是仙女。西施的美不光获得了自己人的认可,也获得了敌人的赞赏,当越国军队攻入吴国王宫的时候,夫差带着西施逃到吴苑,混乱之中越国士兵见着了这个美丽的敌国王妃,然后……当然不是您想的那样,越国士兵碰都不敢碰西施,因为她太美了,士兵们也说她是仙女下凡,只敢远远地杵着看。
西施后来怎样,先人笔记只讲越军“望而不敢侵”,接下来没有说。于是,关于西施的去向出现了两个分歧。
西施之恋:和范蠡美人配英雄
在数学世界中,三角最具稳定性。在感情世界里,三角关系是最不稳定的。无数的电视剧情节都说明了这一点,无独有偶,历史上的西施也遭遇了三角关系。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说一下范蠡。之前的《发现青岛》曾经讲到过范蠡,这位越国大夫同文种一起帮助越王勾践发愤图强,最终一举抹平了吴国,这是正史对他的记载。除此之外,野史也有不少范蠡的花边新闻,其中一则就是早在西施入吴之前,范蠡就跟西施谈恋爱了。这则说法可不是无中生有,唐朝陆广微的《吴地记》中有则有趣记录,内中称嘉兴县南100里有“语儿亭”,当年勾践令范蠡献西施,两人在路上“潜通三年”,生有一子,到此亭子已一岁。
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吴越春秋》记载,光教习西施礼节就用了三年,如果范蠡在路上再跟西施缠绵三年,那就是六年,过了六年再把西施送到吴王府上估计黄花菜都凉了。不过这则花边新闻倒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范蠡跟西施有些关系。
范蠡跟西施的关系自然不可能早到吴国没破就已经情投意合的份上,但恰恰可以接上上文的“望而不敢侵”。唐朝的《吴地记》转引东汉《越绝书》这样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诗》这样写道:“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后来范蠡自谓“鸱夷子皮”)这情节倒很像《水浒传》中的燕青跟李师师,功成身退之后,英雄带着美人一起遨游四海去了。这种说法经过历代发酵,到了明朝终于成为戏剧被搬上舞台,明代的著名作家梁辰鱼编成了颇具影响的《浣纱记》,内中称:吴亡后,范蠡认为越王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激流勇退,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泛五湖而去。
这说法到底可信度有多少呢?谁都不敢说,但大多数人认为此说法的虚假性与真实性大概五五开。虚假性在哪?范蠡不可能跟西施有过早接触。首先 ,派去搜罗美女的并非范蠡,因此也就不存在范蠡和西施过早相识的可能性;其次,范蠡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也不可能舍弃越国复仇计划去干这种荒唐事。真实性在哪?范蠡还真有可能跟着西施最终出走。因为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据说勾践灭了吴国后架子很大,气焰很高,范蠡看出其中端倪后就急流勇退了,他说过一句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勾践这个人脖子长,嘴巴尖,是个可以共患难不可共享乐的人(他还会相面术),我还是走吧。”于是抛下光辉的政治前程泛舟遨游去了。西施呢?书上没有交代下文,于是后人猜测,西施很可能跟着范蠡一起私奔了。
这是民间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也是西施最好的一种归宿,西施最终情定范蠡。
不过,由于西施之前还跟夫差有一腿,所以人们还演绎出第二种结局,西施被害了,就因为她跟夫差的感情。
西施之死:说法多多,至今是谜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让这个故事从喜剧一下子变成了悲剧,那就是西施最后被投到江水中淹死了。
这种说法似乎更站得住脚,因为它的出处更为可靠。此种说法最早见于《墨子·亲士》,其中记载说:“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 ,其事也。”这句话很明白地说,西施之所以沉江,就是因为她的美丽。到了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意义很难界定,如果作“沉”来理解,则此句话的意思就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到皮囊里沉到江里去了。
西施的美是众所周知的,古人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专指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沉鱼”就是西施。按照后人推测,西施因生于江南,身材应该娇小,她又美丽动人,必然能让每个见到她的男人生出怜爱之心,相对的,也能让见到她的女人生出嫉妒之意。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其著作《东周列国志》中把这个情节充实了许多,内中称越王把西施掳回了越国,第一天晚上勾践就叫她侍寝,越王妻子大发醋劲,妒而生恨,背着越王,把西施沉入水中,还说:“此乃祸水,岂可久留?”帮助勾践灭亡吴国,反而因为美丽成了祸水,西施的命运实在是悲惨。
还是有一种说法更离奇曲折,此种说法认为沉死西施者就是范蠡。该说法比较残酷,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把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溺死于太湖中了。总而言之,此说认为西施很可能最后坠江身亡。
不过,像这种悲惨的结局并不符合老百姓心目中的美好寄托,因而受众面并不广。更何况此说把西施的死归结于她的美貌,把吴国一国的败亡归结到一个弱女子身上,本身就有失公允,也遭到了不少人反对。唐朝诗人罗隐有诗驳斥此说,称“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可谓一语中的。
综上所述,同范蠡乘船浮于海应该是西施最好的归宿,也是最符合人们美好感情的结局,那么如果西施真的跟范蠡乘船浮于海,他们究竟会去哪里呢?答案是齐国东莱山(今平度大泽山)。也许青岛会是比较可能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下一篇我们就为您揭晓。城市信报记者 田野
按照第一种设想,也是最合乎大家心理预期的设想,西施最终和范蠡一起乘船飘荡,那么他们最终会去哪里呢?答案是青岛。说这话貌似有点远了,因为本来西施就是个很模糊的人物,加上春秋时期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凭什么就能说明西施跟范蠡来了青岛呢?别急,在这一篇中 ,我们就好好跟你说道说道。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