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李世民派人建于姑庵 最后一位住持曾是厂花

2014-12-24 16:09:40
来源:信网-城市信报
作者:黄默
责任编辑:苏青

\

唐贞观年间黄德庵初建时,庵内住的都是僧人 ,自明成化年间于姑庵建成,便世代居住尼姑供奉香火。直至上世纪60年代,各殿神像全部被毁,庵中尼姑被遣送原籍,殿宇也被挪作他用。如今上点岁数的老青岛提起于姑庵,依稀还会记得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有一条新闻轰动一时——大英烟草公司(颐中集团青岛卷烟厂前身)的厂花,在于姑庵削发为尼。据说此事还登上了当年的报纸。

厂花出家轰动一时

据曾在于姑庵修行的昌莲法师生前回忆,近代于姑庵内的尼姑最多时有6人,最少时也有3人。本成法师于1910年来于姑庵出家,后来接任住持之职。1959年4月,本成于庵内病故,接替她的住持法号觉真,她是于姑庵被“遣散”前的最后一位住持,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也最广为人知。

觉真,俗名赵玉芳,1909年2月2日生,益都北城人,满族,高小文化。赵玉芳上有兄长,但整日游手好闲,对有病在身的母亲不闻不问,不能尽赡养之责。为了有能力照顾母亲,赵玉芳于上世纪20年代带着母亲来到青岛,在大英烟草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因赵玉芳天生丽质、姿容出众,在厂内无人不知,更有大英烟草公司“牡丹”之称。这个名号一传出去却为母女二人招来祸害,一时地痞流氓追随甚多,可怜母女二人在青岛无依无靠,对于骚扰根本没有招架之力,无奈之下,她只有带着多病的母亲到于姑庵落发为尼,取法名觉真。

岛城文史学者滕学臣为搜集于姑庵的相关资料,曾于错埠岭村改造前,多次前去探访住在那里的老人。曾有老人告诉他,觉真在于姑庵举行剃度仪式当天,大英烟草公司的职工们,还专门凑钱请了一个京剧团,在庵前搭起戏台,唱了一整天大戏,引来了周边的众多村民,一时之间庵前人山人海。此事后来还被记者得知,前来采访,登在了报纸上,轰动一时。滕学臣告诉记者,得知这件事后,他曾四处寻找当年的这份报纸,但终因年代久远且无确切日期,始终没有找到。

觉真出家后不久,其母病故,她也没有从此过上平静的日子。

为避土匪尼姑曾借住村中

据住在当地的老人们回忆,于姑庵内的历代尼姑在庵内安分守业,受人尊敬,但在日寇、土匪肆虐的年代里她们也受尽了煎熬。

岛城文史学者张锡荣在《于姑庵》一文中写道:194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曾有三四个土匪闯进庵内抢劫钱物。因庵内清贫什么也没搜到,便向尼姑们索要。遭到拒绝后,土匪恼羞成怒,用点燃的香在管事的觉真身上烧。觉真身上多处被烫出了水泡,但她还是没拿出一文钱来。此事之后,为避免土匪再到庵里逞凶,觉真请示错埠岭村会首后,到错埠岭租农民肖相许家三间茅草房居住。肖相许的父亲不但不要房租,还给尼姑的住房经常换房草。当时的住持本成等过意不去,主动让出庵里八分半地给肖家耕种。此后,尼姑们白天进庵烧香、诵经、做法事和到庵地干活,晚上便在错埠岭村肖家住宿,一直到解放后的1951年才回到庵里居住。

1959年,本成尼姑死后,觉真接任主持。那时于姑庵内的香火已不似从前兴旺,于是觉真和尼姑们一面修行,一面种地,干推磨卖菜等杂活自给自足,还时常外出化缘、出租庵内土地,将租金用于敬神修庵的开支。1964年夏季的一个雷雨天,天王殿右边的银杏树左侧的一枝被大风刮断,把天王殿左房顶和左山门打坏,但没打坏神像。此后,主持觉真法师将银杏树断枝卖给双河盛砖瓦厂,所收入的300多元用于修复天王殿左房顶和左山门。因她把于姑庵管理得有条不紊,因而得到会首的肯定和善男信女的赞许。

除了本成和觉真,近代在于姑庵内修行的尼姑还有昌修、昌莲、隆尘和隆奇。其中,隆尘原名安文华,为山东济宁人。新婚三天,丈夫离家参加革命工作,她为掩护自己,来到于姑庵为尼,青岛解放后,其夫来于姑庵认领出庵还俗。1965年,于姑庵神像全部被毁,其他三位尼姑均同觉真一起被逐出庵门。觉真被送至崂山王哥庄学习改造,随后她去即墨金口安家。1966年,觉真患病不愈而逝,享年57岁。昌修、昌莲和隆奇均在1965年被遣返原籍,值得一提的是昌莲法师于1985年返回青岛,为修复于姑庵之事不遗余力,托人写信给省市各级宗教部门言志,并在湛山寺内化缘募捐,于1997年圆寂。

于姑庵庙会曾是青岛四大庙会之一

上个世纪60年代后,于姑庵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每逢正月十一的于姑庵庙会也随之消失,可有人记得它曾经是青岛早期“四大庙会”之一。

早期青岛有“四大庙会”,分别为正月初一打头的天后宫庙会,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开场的清溪庵萝卜会,正月十一错埠岭的于姑庵庙会,以及正月十六的海云庵糖球会。

据说,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原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以为不详,一度被弃,所以名为“弃”。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百姓们把他叫做“庄稼老”。正月十一正是“庄稼老”的生日,所以农人们为讨个吉利,盼望来年好收成,所以纷纷前来烧香许愿,于是就有了于姑庵的庙会。据说于姑庵庙会繁盛时期,人们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到庵里上供烧香拜佛,香火极盛。市里也有不少群众来赶庙进香。那些趁庙会做小买卖的人,头一天便在于姑庵周围占好摆摊的位置。庙会上还会有踩高跷、跑旱船、耍龙灯等等演出和杂耍,热闹非凡。在滕学臣的记忆中,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于姑庵的庙会都还在,但已经不如萝卜会和糖球会那么热闹。

除此之外,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于姑庵还会举行纪念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生日的浴佛节庙会。此庙会在青岛湛山寺建成前也热闹非凡,但自从有了湛山寺庙会后,就逐年冷落了。另外,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牛魔王生日”也会在庵前举行庙会,农家们为了求得阖家平安、牲畜兴旺,纷纷进庙进供上香。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感谢滕学臣提供资料图片,感谢张锡荣对本文的帮助。)

◎链接错埠岭曾叫错皮岭

在搜集本文所需文史资料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关于于姑庵的文字中都会有“明初,于姓人氏在此安身立户,渐成村落 ,名‘错埠岭’,是先有庵后有村。”的说法,那究竟是先有于姑庵还是先有错埠岭?就让我们一起在古籍中寻找答案。

错埠岭最早见于史籍,约在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刊出了一部《莱州府志》,由莱州府知府龙文明主修,由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掖县人赵耀和南京大理寺右寺丞掖县人董基编纂。该书的第五卷中,就记有错埠岭之地名。万历版《莱州府志》为平目体,先分卷,然后在各卷中平列条目。该书的第五卷中有16个条目,第二个条目为《兵防》,在记述浮山寨备御千户所时,列出了它辖属的18个墩堡名称,其中的一处墩堡名为错皮岭,这个错皮岭就是今之错埠岭。清同治《即墨县志》中,也把今之错埠岭写成错皮岭,可见错皮岭之名在明清两代皆使用。

自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在山东沿海设立了许多卫所,以防御倭寇入侵。当时的浮山寨备御千户所设置于洪武二十一年,隶属鳌山卫,这个千户所所址即今之浮山所村 ,它辖有4个军寨、9个军屯和18个墩堡,错皮岭墩堡便是其中之一 。按明代兵制,每个墩堡有军士五六人,遇警则白日举烟,夜间放火,屯垦之军士和军户便可迎战倭寇,守土保疆。大约在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于姓人家从文登大水泊迁到错皮岭一带立村定居。错埠岭的名称很多,因村周围埠岭环绕,故有环埠岭之称;又因地处岭上,亦有岭上之称;还因地势南埠高、北埠低而埠岭交错,依地形而称为错埠岭。名称虽多,但可以肯定它最古老的名称是始于明代的错皮岭,清代沿而用之,而错埠岭之名大约始自清末民初,民国十七年出版的《胶澳志》,就记为错埠岭村。

由此可见,错皮岭墩堡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所建,到永乐年间形成村落,而资料记载于姑庵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改建完成,据此推算应为先有村后有庵,但如果是将唐贞观年间就建成的前身黄德庵一并计算在内,那便是先有庵后有村了。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