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四方姑娘给新娘磕头 张宗昌来青岛住在四方村

2014-12-23 15:22:23
来源:信网-城市信报
作者:黄默
责任编辑:苏青

\

滕氏族谱

\

上四方村街巷分布图(滕学梅绘制)

“四方”,青岛市曾用区划名称,之所以叫四方区,源于区内的一个村庄——四方村。四方村位于原四方区西北部,沿嘉定路以北、杭州路两侧约五平方公里的一块地面,又分为上四方村和下四方村。随着解放后青岛城市建设的发展,过去的村落如今早已经全部改造成为社区;而2012年12月1日按照国务院的批复,青岛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市北区、四方区,设立新的市北区,四方区这一名词再次成为了历史。虽然在这个城市里,“四方”这个地域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但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记忆却是无法磨灭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青岛记忆中的上、下四方村。

四方这个名称的来源

老四方人都知道,原来的四方区有片区域叫四方村,四方村又分为上四方村和下四方村,分布在原四方河的两岸。四方区的名字来源于四方村,如今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毫无争议,那这四方村的名字又从哪里来?说法却无法统一。

有人说,是因古代这里的海边曾有个四四方方的盐田;也有人说是四方村初建时只有四间小草房,所以叫“四房”(后演变为四方);还有人说,四方村老住户里有四大土著家族分别为滕、王、徐、刘,来自四面八方,所以村名叫“四方”。此外,据滕氏族谱记载:“滕氏六世祖进明、进魁为同胞兄弟,进明为兄留在上四方,进魁为弟迁居下四方。”所以住在四方村的滕氏居民们最常提起的一种说法是:滕氏五世祖为两个儿子分家时,在东、西边各盖了相同的一栋草房子,房子的设计是东西南北各一间,中间留有四四方方的一个大院子。兄弟两人各自定居后又繁衍了自己的后代,哥哥一支就成了“上四方村”,而弟弟一支则叫“下四方村”。因属同宗,所以两村的大部分居民都姓滕,又因兄弟俩岁数相差较大,传下几代子孙以后,同一年龄的人,“下四方村”人就要比“上四方村”的人大出一两辈。以上的几种说法虽然乍看之下都有点意思,但细究起来却又缺乏让人信服的理论依据。就拿以四大姓氏定名的说法来看,下四方村的确是有滕、王、徐、刘四姓的居民,村中有以滕、王、徐三姓命名的胡同,却缺少了刘姓。况且上四方村直到1904年前,都只有滕氏一族居住,也一直用着“四方”这个名字 ,由此可见村名应与四大姓氏无关。

至于“四方”二字究竟从何而来,滕氏后人近年来研究史料发现,与大多数青岛早期村庄一样,四方村也是明洪武年间设立卫所时迁来的军户。根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中记载:“浮山所墩堡十八处,麦岛、错皮岛、双山、塔山、翁窑、转头山、狗塔山、桃林、中村、东城、张家庄、程家庄、城阳、女姑 、楼山、孤山、红石、斩(湛)山。”而四方村所在的地理位置正是塔山墩堡。而在明万历版《莱州府志》《崂山志》等地方志书中,凡提及十八墩堡,塔山墩堡均排列第四位 ,也就是浮山所的第四防御墩堡。另从滕氏族谱上看,明朝时期原本十几人到后一代却只剩两人,此现象在谱中多次出现,人口数量严重不符常规,如对照明史中防御墩堡史实,应是在抗倭斗争中做出了牺牲。而在文革前,滕氏家族里一直供奉着三个“主鬯[chàng]”,已经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这些“主鬯”都是军事部门赠给滕氏家族的。由此推断,四方滕姓明代曾是守疆军户,原本无名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多,外出与人交流总得说个出处。如问:“你从哪里来?”答:“四防御墩堡”。再后来由“四防堡”逐渐演变成“四防”、“四方”。可见四方村名与鳌山卫、浮山所一样,村名都是出自于明代卫戍编制。

没有听到祠堂信号不能过年

在上四方村六百年的历史中,前五百年都只有滕姓居民居住。因为上下四方村的滕氏本是一家,所以过去每到过年下四方村的滕氏也都要到上四方村的祠堂祭拜。

上四方村每年会安排一户人家在祠堂里主持过年事宜,村民管这个差事叫看宗。祠堂每年看宗是村民轮流的,谁家当年看宗,那族里有二亩二分二厘公产地,就由谁家种着,其收入用于看宗需要支付的费用。说到这公产地,就不得不提滕氏的一名族人滕玉森,这块地是他献给族里的,他出地的唯一要求,就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把他的名字填在宗轴上。按照上四方滕氏的规矩,族人只有死后才可以由其后人将其名写入宗轴,这滕玉森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要求是因为自小爱好习武,成年后武功了得,常年外出“访友”与各地高手切磋武艺,而他这一辈子又没有子女,他怕不知哪天一旦失手客死异乡,族人们不知道他的下落名字写不进宗轴。考虑到他对族里的贡献和特殊的个人情况,最终族人们答应了他的这个要求,由此他也成了上四方滕氏历史上第一例活着就名列宗轴的人。

过年当天,祠堂里从黄昏就开始烧香,直到晚上十点半开始烧水下饺子,祠堂里的饺子是当年看宗人家在家里包好,端到祠堂里下,过年下饺子用柴草不能拉风箱,到十一点饺子已下熟。这时看宗的人就要掌上灯笼,点上八仙桌的蜡烛,开始浇奠饺子,从祠堂大门口开始迎年烧香纸,放火铳。按照上四方的习俗,各家各户一定要听到祠堂的火铳声响,才可以开始过年、吃饺子。九声火铳震耳欲聋,响彻周边村落,这就意味上四方村的新年开始了。据村中老人回忆,这火铳到解放后还放过几年,只是那时候就没有九声那么多,响一声意思一下就是,但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就不再放了。

除夕夜里,在家里过完年的族人开始陆续往祠堂送香纸、端饺子、祭奠、磕头。这时祠堂的院子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一个个围坐在族里老人的周围,虔诚地听着滕氏祠堂里的往事和滕氏族人的忠孝故事。村里大一点的男孩子此时手里都会拿一支香,这叫志香,因为新年这一夜家里的香火是不能断的,孩子们想出来玩又怕耽误了续香火,所以出门时就点一支跟家里香炉差不多长短的香,看手里的快烧完了就赶快回家继续上香。就这样,很多孩子一晚上要往家跑三四趟,上完香再继续回来听故事,一直到天快亮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祠堂。

上四方村的祠堂也不是只有过年才开,如有族人犯错,族长也会在此实行家法。相传清朝末年,祠堂里就行过一次家法,因上四方村一族人与下四方村一滕氏居民对骂祖宗,所以开祠堂各打了二十棍。不敬祖先是犯了滕氏家族的大忌,当时开祠堂当天,场面是非常严肃的,族长们坐成两排,主持行家法的坐在中间,族中的青年来当打手,据说受罚的两人都伤得不轻,离开祠堂的时候都是被架着走的。

娶上四方姑娘得给新娘磕头

上四方村居民崇尚礼节,有很多自己特有的风俗习俗,比如只听说过去结婚拜堂夫妻一起拜天地、拜高堂,从没听说过结婚当天新郎要向新娘行跪拜大礼。虽然旧社会都讲究男尊女卑,但过去在上四方村,要娶媳妇就得给人家姑娘下跪磕头。

上四方人管订亲叫“撒媒柬”,双方商定好订亲礼就由男方准备好,一斤半重的饽饽要有四十个,加上现钱 、首饰、衣服、衣料、肉 、鱼、粉条等,择黄道吉日去女方家订亲。并在红色的“媒柬”上写男女双方姓名 、家长姓名和媒人姓名 ,一式两份,双方各留一份。当天女方设宴招待男方家来送订亲礼的宾客,这样撒过了媒柬就确定了男女之间未婚夫妇的关系。当然,女方也会准备一双鞋作为回礼,而男方走的时候也会让他把送来的礼物带回去一半。成亲当天,新郎备下一乘官轿、一乘花轿,长袍马褂头顶官帽来到女方家中迎亲,跟现在结婚程序中的“堵门”一样,女方家人也会先闹一下新郎,把几个刚出锅的空心饺子混在碗里端给新郎,得意忘形的新郎官常常会被空心饺子里炙热的水蒸气烫到舌头。新娘打扮妥当后,则由兄长抱到正屋的椅子上坐好,此时新郎要对其行跪拜大礼。据村里的老人说,这是因为姑娘嫁过去是要给男方传宗接代、养儿育女的,上孝敬公婆、下照顾弟妹子女,主家主事操一辈子的心,所以成亲当天,必然当得起新郎的跪拜大礼。

除此之外,上四方滕氏的家训一直主张敬祖,古时候,上四方村民多以打渔为生,就连每年出海的第一网打上来的好鱼也一定要用来祭拜祖先。村民们清明就把船弄好了,谷雨这天就去下鲅鱼网了。不管第几网打上鲅鱼、刀鱼、白鳞、家吉等鱼,绝没人先吃,必须赶回家祭祖,回家后做好鱼去祖坟祭奠完,烧上香纸,磕了头,回家让老人吃,再去丈人家送了鱼,这才能正式出海。出海时是非常热闹的,家里做的馒头很小,用筐抬上船,并把水等生活必需品抬上船。村里的人都去海边送,场面恋恋不舍,船上给孩子们往下扔馒头(那时吃馒头也不容易),这一出去,一路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几个月才能回来,风险很大,但上四方滕氏历史上没有出现一个因出海而归不了祖坟的。

1938年,日本二次侵占青岛,从此日本人开始了对上四方村长达7年的侵略和剥削。或许是因为从祖辈就是戍守边疆的军人,滕氏族人有着刚毅的性格,面对国难家仇决不屈服。在抗日战争时期,上四方村在册的青保共六人,有:滕学荣、滕学询、滕学题、于其江、李智云、马冰。1944年,村民滕文道出于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把自己养的一条看家狗起名昭和,领着狗四处转,叫狗的名字 ,后被人告到了日本特务机关,从此特务到处抓他,后来在族人帮助下逃到了崂山。正因为上四方村居民之间的团结 ,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从未得逞,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上四方村也没有出过一个汉奸。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