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海圻舰
陈炯明兵变之后,温树德陷入了尴尬境地。一方面,他因自己的不坚定失去了孙中山的信任,另一方面北方的吴佩孚觊觎他手中的舰队,向他投来了橄榄枝。在这个节骨眼上 ,他需要考虑清楚自己的下一步。他采取的行动是负荆请罪,可孙中山能接受吗?即使孙中山接受了,他真的能安心待在广东吗?
在青岛当上胶澳督办
尽管早先曾发出过劝孙中山急流勇退的信,但陈炯明兵变失败之后,温树德却不怕自食其言,又发出了请孙中山回粤主持大计的电文,其政治能力真是修炼到家了。
温树德后来还专门从香港到广州晋见了孙中山。据《逆海》记载,孙中山不温不火,耐心地给他讲了很多革命道理,而他也唯唯听训,只是一言不发。据当时在场的海军陆战队司令孙祥夫回忆:蒋介石在隔壁房间里气得眼都红了 ,力主枪毙他(温树德)。孙却无论如何不肯,放他回了香港。眼前难关虽过,温树德的忧虑却更深了。现在,他最担心的是失去对舰队的控制。可怕什么来什么,他的“永丰”舰、“肇和”舰、“楚豫”舰在李烈钧的授意下,脱离温树德自树一帜,成立了“汕头临时舰队”,并且表示“只接受孙中山先生一人指挥”。
温树德故伎重演,再次施展血腥的“夺舰”计划,并且获得了成功。但经过这番折腾,他已经完全失去了政治资本,孙中山下令免去其舰队司令之职,要求各舰直接听命于大元帅。而温树德人虽在香港,却利用各舰亲信,继续控制舰队,抗命不遵。
1923年10月27日深夜3时,受温树德操控的“永翔”、“楚豫”、“同安”、“豫章”4艘军舰,突然熄灭灯火,自广州的省河出发,绕过莲花山,出零丁洋,驶往汕头。这时,温树德正和“海圻”、“海琛”、“肇和”三舰在海上等待。12月18日,温树德终于率七舰开向北方,投靠了吴佩孚。据说,孙中山得知温树德引舰队北归的消息后,“许久没有说话,等一会儿,先生说:‘他们不愿意跟我革命,走就走吧!不过你们海军……’”此后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这支舰队一路向北航行,除因机械故障掉队而在厦门被闽系海军截获的“豫章”舰外 ,其他六舰最后抵达了青岛。1924年3月22日,被北洋政府正式编为“渤海舰队”,温树德任少将司令,设司令部于青岛莱阳路8号(今海军博物馆)。舰队保持完整建制和独立性,不归北京政府海军部调遣,粮饷除了由青岛地方筹措外,主要靠胶济铁路月拨的5万元协饷支撑。
据说,温树德来青岛之后对胶澳商埠督办(当时青岛称胶澳)很是热心,把心思放在争权夺利上面,无心治军,因此渤海舰队终年停泊在青岛基地里,基本上不出海训练,毫无纪律。时任督办的高恩洪讥之为:“海军是香水司令、油头粉面的官长、土匪陆战队”,其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
见风使舵似乎成了温树德的习惯,此后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为冯玉祥的倒戈,吴佩孚落败,他又转而投靠了张作霖。据说当时温眼见吴大势已去,便动了别样心思,只让“永翔”、“楚豫”护送吴佩孚乘“华甲”号运输舰逃往吴淞口,他自己则率舰队回青岛,关押了高恩洪,自封胶澳督办,从此在青岛成割据之势。1924年11月,山东省督办郑士琦正式任命温树德兼任胶澳商埠督办,温树德成了青岛名副其实的军政一把手。
“青岛惨案”的刽子手
1925年5月7日,“狗肉”将军张宗昌就职山东省督办,温树德名义上成了张宗昌手下,实际上却是听调不听宣,自成系统,但有一件事却坚决执行了 ,那就是镇压工人运动。
当时,日本人在华势力仍存,开了很多的纱厂,对工人的剥削比较严重。同时,青岛在共产党人王尽美、邓恩铭、李慰农等人的发动领导下,工人运动正蓬勃兴起,在青岛日本人办的纱厂里的工人,不堪于日本人残酷的剥削压榨,连续举行大规模的反帝罢工斗争,使日本帝国主义极度恐慌。日本驻青岛总领事崛内几乎每天口头或书面向胶澳督办公署提出镇压罢工的要求。北洋政府急电张宗昌,速速镇压罢工。
张宗昌下令镇压罢工的工人,温树德一面令胶澳警察厅长陈韬带领大批警察协助日兵,包围工厂,另一方面,亲自调动海军陆战队参与,并下达了“以严厉手段,作最后之解决”的命令。刘保富先生在《温树德其人其事》一文中写道,5月28日,温树德命戒严司令部 、保安队、渤海舰队,纠集了陆战队、保安队、骑兵及陆军近3000人,晚10点,由保安队部分武力对水源地、发电所、电话局等要害部门进行了包围、监视。大批武力于次日拂晓三时半开进了四方工业区,封闭了四方的各路口,将罢工的三个日本人办的纱厂及工人宿舍团团围住。戒严司令部的陆军一营500人包围大康纱厂,海军陆战队的500人包围内外棉纱厂,保安队6个中队600人包围隆兴纱厂,还有一部分武装人员埋伏在大康纱厂墙外海岸上,以防工人逃走。29日凌晨,镇压罢工工人的武装人员冲进工厂,摘去工会牌子 ,把工人赶进宿舍 ,不准他们乱说乱动,按照事先拟好的名单,逐个盘问搜查捕人。内外棉纱厂的工人没有听从他们的摆布,陆战队便遵照温树德的命令,向工人开枪射击,一时鲜血遍地。在这一惨案中,工人当场死难8人,重伤17人,轻伤无数,75人被捕,数百人被通缉,3000余人被遣回原籍。
温树德怕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罪行被外界知道,惨案当日,胶澳督办公署便对在青岛的各报馆提出警告:“自即日起,各社凡有关罢工问题的报道原稿,应于下午二时至六时提交当局核准。如自由登载,立即给予停刊处分……”但还是有一些报道描述了当时的情况,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原市博物馆副馆长王桂云先生曾回忆《向导》126期的一篇报道:“最悲惨的是未出厂的童工和妇女,一闻枪声相率藏入棉花包中,趴在地沟里面,或是伏在车间……后被日本人搜出,残杀、水淹和活抛入海中者,不知其数。”
在“青岛惨案”的第二天,上海又发生了举世震惊的“五卅惨案”。由于反动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用武力残酷威逼,青岛纱厂工人们忍辱负重,于6月10日后陆续开工。但以“青沪惨案”为导火线,一个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了,这就是“五卅运动”。
晚年拒绝了日本人的诱降
双手沾满鲜血的温树德似乎并没有受到良心的谴责,他一心所想的,还是如何维持下去他的地位,特别是那支舰队。
他和高级军官靠用军舰走私烟土大发横财,但舰队却积欠军饷,中下级军官和士兵都十分不满。拿自己的钱去贴补军饷他肯定不干,这时张作霖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尽管张宗昌是张作霖的手下,但他依然担心对方在山东做大,如能将渤海舰队拉归东北军,实在是再好不过。温意只要拨给军饷和补发欠薪,舰队即可归东北军节制,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张作霖派出了张学良和沈鸿烈跟温树德谈判。1925年9月,温将舰队调往秦皇岛,张学良检阅后大为满意,拟答应他的条件。据说,当时沈鸿烈在旁,沈想在舰队过来后当司令,遂提出“军饷由东北拨给 ,人事行政也应归东北”。温树德经营多年,先后背叛好几位主子 ,就是为了牢牢控制着这支舰队,岂能相让,于是一口回绝。鲁海先生则称,谈判最终成功,舰队编入东北海军系列,移驻秦皇岛,同时免去温树德胶澳督办的职务。
不管谈判成功与否,温树德没多久还是失去了他多年苦心经营的舰队。原来,张宗昌用了偷梁换柱之计:张宗昌毕竟对这个多次易主的人不放心,他以温生病为借口免去了他的职务,在舰队回青不久,就派毕庶澄夺去了舰队,平息了不安定因素。就这样,温树德的海军生涯正式结束了。
据刘保富介绍,没有了舰队的温树德只能到北洋政府任海军部咨议和海军部次长等职,每月混一份薪水度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对温树德当年背叛孙中山一直耿耿于怀的蒋介石下令对温通缉,温逃亡日本。其朋友国民党元老丁惟汾一再向蒋介石说情,最终才撤销了通缉令,温树德这才得以从日本返回故乡青州赋闲。
一再叛变的温树德在晚年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温树德在青州老家闲住。不料被人向日军告发,日军把温树德夫妇押解到青州火车站日本宪兵队,旋即解赴青岛日本宪兵司令部。日本人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劝降,温树德不为所动。经友人保释,温树德又回青州住在城里公馆。解放后,人民政府鉴于温树德晚年表现出的不向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民族气节,对他未作任何处理。他与结发之妻诸素英相依为命,在山东省青州凤凰店子村居家为民。温树德无儿无女,很少与邻里往来,晚年患半身不遂症,于1959年孤寂病故,结束了他复杂的一生。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