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市场小海鲜多来自外地 本地渔民越来越少

2015-05-04 07:24:35
责任编辑:亚麦

\

▲ 3日下午小港码头上,渔船满载新鲜的面条鱼靠岸。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青岛市场的小海鲜,一半以上都是日照渔民捕捞的。”5月3日,记者在小港码头探访时,来自日照涛雒镇十几条渔船进出港口,将上万斤新鲜的面条鱼运上岸。据了解,由于熟悉围网捕捞,每到捕鱼季,日照涛雒镇渔民、渔船都活跃在青岛、连云港等地码头,为当地海鲜市场供应大量的小海鲜。

一天数万斤面条鱼上岸

“船头往东再打一点,慢点掉头。”3日下午,小港码头上一片热闹景象,一条满载而归的渔船刚准备靠岸,几辆厢货已经等在岸边准备“抢货”。

靠岸后,工人们迅速将渔网收好运到岸边空地,随后打开鱼舱,满舱银色的小面条鱼映入眼帘,工人们赶紧往岸上运。“今天下午风有点大,收成一般。”船老大王师傅说,他这一趟一共打了两千斤面条鱼。据王师傅介绍,从现在一直到6月封海都是面条鱼的渔汛期,跟往年相比,今年面条鱼产量很可观。王师傅一天出海一到两趟,捕捞范围从崂山一直到灵山岛一带近海。赶上潮水好的时候一船能捕上万斤,运气差的时候只有几百斤。

记者看到,小港码头上停靠了十余条相似个头的渔船,粗略统计下来,5月3日一天码头共有三四万斤面条鱼上岸。

外地渔民供应“小海鲜”

码头上不少工人正在修补渔网,一条大渔网顺着码头铺开,七八名工人依次蹲坐在渔网上,手里织网的梭子上下翻飞。要不是亲眼看到,记者很难想象一帮大老爷们居然如此灵巧,不一会儿的工夫,十几个大窟窿就修补完毕了。

今年58岁的王华说,他们都是日照市涛雒镇人,修补的渔网是专门捕捞类似面条鱼等小鱼虾的围网。这种网由网衣和网索构成,下网的时候需要两条船一起配合使用,围网两端挂在两条船上,先将鱼群围住,然后逐渐缩小包围圈,最后抽紧网下端的绳索将鱼捕捞上船。“这种网主要是捕捞中、上层的鱼类,中下层的大鱼一般用拖网。”

王华告诉记者,小港码头上这十多条渔船全部都是来自日照涛雒镇,崂山沙子口码头、青西新区积米崖码头等青岛的大型码头也都活跃着日照渔民的身影。“就说面条鱼吧,青岛市场上在售的至少9成以上都是我们捕捞的。”

“不光是面条鱼,咱青岛的野生小海鲜,至少一半以上都是日照的船和渔民捕捞上来的。”前来收货的南山市场的商贩董先生证实了王华的说法,他做海鲜生意将近20年,最经常打交道的就是日照渔民。“咱本地渔民确实是越来越少了,出海也基本是奔着大鱼去的,而且很多渔船上根本连渔网都不带,就是专门收那些小渔船捕捞的鱼。”沙子口渔民孙师傅告诉记者,现在青岛市场的小海鲜确实主要靠日照等外地渔民供应。

一年至少半年不回家

船老大张师傅说,他们在青岛捕鱼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能已经形成传统了吧,我们涛雒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捕鱼,像这种围网更是我们的传统项目一代代传下来,出了涛雒镇很多渔民都不会织这种网。”除了手艺精湛,对大海和渔业资源的熟悉也让这些渔民在青岛得心应手。“我们对黄海这一片的情况相当了解,每年除了3个月的休渔期,我们基本都在青岛、连云港一带捕鱼。”张师傅说。

“这个活太辛苦了,不光要忍受海上的风吹日晒雨淋,还得忍住不想家。”张师傅说,他们出海捕鱼,一年中至少半年不能回家,家里的老人孩子只能拜托妻子照顾。

王华说,他们的收成很大程度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一年忙活下来,一个普通工人最多也就能挣个三四万元。“现在家里的地基本都没有了,男女老少都出来打工,年轻人都吃不了出海打渔的苦,现在干这活的只有四五十岁的半老头子了。”王华感慨,可能再过几年,真的就没人会捕鱼了。

文/图记者 景毅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