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一直在寻求转型,日前,北京一家书店又想出了一个“新招”,那就是邀请作家驻店,在一段时间内,作家要经常待在书店内,或看书,或写作,或办讲座,或推荐新书。对于这种尝试也是有褒有贬,青岛知名女作家连谏认为,写作是一个人的事情,这种驻店作家噱头大于内容。而青岛如是书店的安东认为,这有利于作者和读者的交流,而且无论褒贬这对实体书店转型都是一个有利的尝试。至于青岛能否效仿,安东认为还不具备条件,“青岛专职作家群不够强大是硬伤”。
作家也驻店 读书写作交流还得办活动
听过驻唱歌手、驻店药师等,你听过驻店作家吗?最近,北京位于花家地的单向空间书店就推出了驻店作家计划,打算邀请一位作家到书店“上班”,当然驻店作家和书店普通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同,他的工作就是要在书店里看看书写写作,还得与读者交流交流,不过,驻店作家也是有一些“硬性指标”,比如提供一份推荐书单,写一篇相关的文章,办三场沙龙等。
驻店作家这种模式在国内鲜有人涉足,不过,在国外却早有尝试,如纽约公立图书馆、爱荷华大学等文化机构都有此类“驻店(馆、校)作家”项目。目前,担任单向空间驻店作家的就是70后作家阿乙,他毕业于警校,做过警察、编辑,出版过《模范青年》《下面,我该干些什么》《灰故事》等作品。
阿乙驻店的第一天,几乎没人注意到他的存在,于是,他窝在沙发里读书。当天下午,店里读者多起来的时候,阿乙开始和他们轻松地聊一些关于阅读、写作、甚至八卦的话题。
尝试突破? 建立作家和读者交流平台
青岛如是书店的安东认为,作家是内容的生产者,而书店是内容的销售者,让作家进入第一线,可以建立一种交流的平台。因为作家经常隐藏在幕后,与读者见面的机会少,最多也就是办一些读者见面会或者签售会,但这只是一种一个人面对上百人的模式。而驻店作家可以是一种一对一的模式,这方便了双方的交流。对作家本人来说,一方面,写作不能闭门造车,你一个人在家写和与别人面对面是不一样的,你可以通过交流了解社会,了解每一个个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沟通获得写作灵感。而对读者来说,一方面是便于理解作家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作家的神秘感。
安东非常欣赏驻店作家这种模式,毕竟现在的实体书店面临着转型,需要进行各种尝试,而目前还没有一种模式是非常成功的,“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我挺佩服他们的勇气,效果如何还没有最终显现,我们不用太着急。只有有了苗头,才能有后续,不管是褒还是贬”。
还是噱头? 写作和阅读是一个人的事
阿乙所驻书店内设有“阿乙荐书专区”,此区域内除了但丁、莎士比亚、卡夫卡、老舍等阿乙推荐的作品,更有阿乙自己的作品《寡人》《模范青年》等。把自家作品摆进推荐专区,是每个驻店作家的“特权”。对此,有人认为,阿乙的“驻店”并不纯粹,觉得他与书店之间存在经济利益关系。还有质疑者提出,国外的驻店作家大都是公益性质的,“这只是纯粹的文学聚会,并不存在商业的因素。”安东则说,这些看法其实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一种新兴事物,而书店现在也面临着转型,首先要考虑的还是生存,“作家也是如此,只有先生存下来才能做公益”。
不过,青岛知名女作家连谏还提出了另外一种担心,她认为,驻店作家有点违背写作和阅读的初衷。连谏说,写作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写作需要从内心出发去创作。而阅读也是一个人的事情,不需要接受别人的世界观。对于驻店作家也是一种体验生活,连谏认为,即使要体验生活,也应该深入到真正的生活场景中去,比如街头和菜市场,而书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把生活剔除干净了的地方。因此,连谏认为,驻店作家是噱头大于内容。
岛城难效仿 专职作家少氛围待培养
安东说,如是书店最近也会有类似的计划,举办一些活动,比如每周选一天,邀请几位会员到书店参观,而且根据这些人的喜好和专长,为他们推荐一些作品,“现在很多人喜欢读书,但是到了书店里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们会变得非常茫然,不知道什么样的书适合自己,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书,我们就会为他推荐,这也算是私人订制吧!”安东说,初期是自己带领做这个活动,后期会请一些本地的作家参与。
这个计划虽然和驻店作家有相似之处,但毕竟还是有本质的不同。安东说,确实如此,因为目前的青岛还不具备做驻店作家的条件,一方面青岛和北京不一样,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但是青岛还没有达到。另一方面,青岛的专职作家队伍还不够强大,这是一大硬伤,“我身边很多作家朋友都不是专职作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人家还得要上班,不可能天天待在你的书店里,这不太现实”。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