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教育局“青青义教”活动继续开展,初高中的优秀青年教师为全市学生提供公益辅导,这种形式获得家长、学生的一致点赞。可活动背后却出现了报名人数多,上课人数少的现象。暑期课外辅导班与公益辅导争抢生源。专家称破除这种现象,在现行招考制度下改革学校课程,突出个性化是必然趋势。
家长报名,孩子却没来
7月21日上午,市教育局的“青青义教”公益辅导活动继续开展,记者来到青岛15中的教学点发现,按照市教育局前期发布的青岛15中的义教限额,高一招100人,高二招150人。上午举行的高一语文公益辅导,偌大的报告厅里只有教室前端中间坐满了学生,其余的座位都空着,共有不到40名学生在听课。
这位老师说,报名参加“青青义教”的绝大多数都是家长,学生主动报名的并不多。面向高中生的第一期“青青义教”已在58中、66中、15中等学校举行。“我们是20日举行的义教活动,教的是数学,来听的人在20个左右。”66中的一位负责老师告诉记者。58中也在首日进行了青青义教,该校称上午和下午的人加在一起是近600人,而前期市教育局公布的58中容纳人数共1600人。
课外辅导班抢生源
对于“青青义教”公益辅导,从学生到家长普遍持点赞和支持态度。7月22日,城阳区的一位初一学生家长给记者打来电话咨询,“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公益辅导的老师都是精选出来的,比较专业,如果连续上下来我想会有效果。”家长崔女士说。
与崔女士想法相同的家长不在少数,但是公益辅导参加人数为何不多?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家长早已经为孩子选报了暑期辅导班。“青青义教的公益辅导是我爸爸给我报的,很不错,老师讲了语文学习方法,我还做了笔记。”21日参加15中公益辅导的学生王韬宁来自青岛7中。“我8月1日要开始上课外辅导班了,要上5门。”王韬宁说。记者发现,由于课外辅导班太多,学生和家长报了公益辅导班但无奈放弃的很多,课外辅导班抢了公益辅导班的生源。
初三辅导班花了两万多
“不管是公益辅导班还是课外辅导班,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都是他们需要的,社会的需求催生了辅导班的热度不减。”岛城教育专家、青岛市教科所研究员翟广顺表示,公益辅导班的形式是好的,但是相对于家长迫切希望提高学生成绩的愿望而言,社会辅导班更具辅导的针对性。“虽然中考、高考的考试制度不断改革,但是‘一考定终身’的方式还没有改变,学生能不能考上高中,能不能考上大学,还是要看分数。”翟广顺说,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依然在发挥作用,家长会选择更能为孩子提分的方式。
的确如此,在市区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王红(化名)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初三集中上辅导班,她认为效果不错。不过王红说,辅导班的花费还是很高的,自己孩子初三一年的辅导班花费就达到了两万多。
逐步实现“一生一课表”
在市区一所普高的校长看来,辅导班的出现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选择机会。该校长说,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1对1、2对2的教育,但是在学校里却无法实现,即使小班化也是40多个孩子一起上课,教室资源、教师资源跟不上,所以在学校里无法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对待,在应试教育以及招考制度的影响下,家长转投校外的辅导机构,并倾向于选择1对1辅导等个性化辅导就不足为奇了。
对此,市教育局也在进行积极改革。全市普通高中开设了1500多个模块的学校课程。还尊重学生差异,深入实施“分层选课走班”等教学改革,青岛将在2017年逐步实现“一生一课表”,为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提供良好的资源和环境。
文/图 记者 魏海洋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