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上最严控烟令落地半月,抽烟愈发不便的环境和随处可见的控烟宣传,让一些老烟民也动了戒烟的心,可是抽了几十年的烟真能戒掉吗?来听听戒烟成功的老烟民们怎么说——
你再抽
别人就烦你了
65岁这一年,老梁戒烟的时间终于和他的烟龄持平了。三十年前那个一天就能抽掉一包烟的老梁,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现在他会当面劝说在电梯里抽烟的年轻人把烟掐灭。
老梁的烟瘾多少打着一点时代烙印。17岁那年,他下乡到农场,分配在畜牧组放牛,草地里蚊子凶猛,前辈们就指点他:抽烟能熏蚊子,“所以我就抽上了”。尽管已戒烟多年,但老梁对“抽烟”这件事的看法很“客观”:“在农村的时候抽烟确实有好处:蚊子叮得少,到山上采木耳采蘑菇,蛇都离你远远的;而且那个年代也没有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大伙都抽。”后来老梁又调到团部给首长当警卫员,“首长抽,我也跟着抽。”即便后来回城,在车队工作的老梁也继续跟着司机师傅们喷云吐雾。老梁到现在还清楚记得当年化作烟雾的工资:“便宜的一毛五一盒,贵的两毛八一盒——那时候我一个月工资才34块钱。”
事情的变化发生在1990年,老梁调入机关工作,他发现新单位很少有人抽烟,几个领导也都不是烟民,老梁很快意识到了自己这个嗜好不合时宜,“我一身烟味进了别人办公室,让人家闻着烦,这样不行,必须得戒。”
戒,谈何容易?当时老梁烟瘾极大,“平时一天一盒到一盒半,给领导写材料的时候,那就是一根接一根,不抽写不下去;看见别人抽,自己就想,没别的办法,只能靠意志,咬牙也得戒!” 老梁的办法是在兜里放上糖块、瓜子,“看见别人抽烟就含一颗糖或者嗑几个瓜子,干别的事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就这样熬了一年,老梁发现自己对烟的感觉已经变了,不仅不再心痒,闻到烟味以后反而会觉得烦。而且,时间越长,老梁越能体会到戒烟的好处:
“我原来抽烟的时候,吃饭都不觉得香,吃完饭必须要马上抽根烟才舒服,戒了一年以后,情况变了,饭吃在嘴里能觉出来是甜的。”
“我吸烟后期,每天早起都咳很多痰,也是在两年以后,痰渐渐没了。”
“我原来瘦,只有120多斤,戒烟以后,体重增加了10公斤,现在始终保持在140斤左右。”
“我在家抽烟,家里人也都让我出去,为了抽烟,兜里还老得装着火柴、打火机;戒烟以后,这些脏东西也不用带了。”
……
为了熏蚊子点燃人生第一根烟的老梁,抽烟24年,戒烟24年,他不太理解如今把抽烟当作时髦姿态的年轻人 ,“环境变了,意识也变了,没有那种特殊需要,你再抽,别人就烦你了。”
突发心梗第二天 决心戒烟
戒烟十年,老邬仍记得自己戒烟第一天的场景。
那是在北大医院心脏内科的病房里,刚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的他躺在病床上。头一天半夜,老邬突发心脏梗塞被送医。病床边,孩子一条条向他复述着心脏病的高危致病因素——“常年大量吸烟”被重复了几遍。
“从那一天起,我才真正决定戒烟,也是第一次深刻地理解了,‘吸烟有害健康’这六个字。”那年老邬60岁,烟龄超过40年,最开始吸烟,是为了拉近工友之间的关系。就这么你一根我一根地抽了起来,从工作一直抽到退休。“平时家里人也常说抽烟有害健康,也尝试过戒,但没几天就放弃了。”与许多吸烟者一样,老邬把戒烟失败归于两点:吸烟的瘾头太大,总觉得吸烟的危害轮不到自己:“最爱安慰自己的一句话就是,我抽烟不往肺里吸,都吐出去了。”
同事朋友间的吸烟氛围,也让老邬的戒烟大计一再受挫,别人递烟不抽不合适,抽了人家的烟,不还一根也不合适:“有时候说是一天一盒,其实要比这个量大。”
“这一得了病,身边终于没有劝抽烟的了。”心血管里安上的支架,仿佛一下“祛除”了老邬多年的烟瘾,出院至今,他再没有抽过一根烟。
“原来戒烟的难受劲儿,好像都没有了,烟一戒,体重还胖了几斤。”老邬明白,“毒瘾”消失得这么快,主要还是心态发生了变化,从“天不怕地不怕”,到“吃一堑长一智”,这也是吸烟者最难迈过的坎儿:“戒烟时候,心里没着没落的,手里嘴里都少点儿什么。这时候容易想,抽两根也没事儿,我少抽点儿不就行了么。越这么想,到最后肯定戒不了。”
而对于老邬一样的中老年人来说,还有个致命的观点阻碍着戒烟的进行,“我戒烟后,也总劝身边的朋友戒烟。可老有人说,都这个岁数了,抽一天算一天吧。”
“很多老人觉得,我都抽几十年了,戒也来不及了,不如舒服一会儿是一会儿。可我的经验告诉我,就算戒烟晚,还是有许多好处。”老邬建议,中老年人戒烟同时可以增加一些简单的锻炼:“下决心也得有点好处推荐,戒烟后锻炼,觉出来身体在变化,才能坚持。”
因为烟瘾 我成了“没有素质”的人
年过六旬的张毅在一所地方高校任教,他戒烟的契机是二十年前的一次旅行。那年暑假,张毅带孩子到北京来玩儿,故宫、天坛、颐和园……几次张毅不自觉地点起烟,都碰到了工作人员的劝止:“同志,这儿不能抽烟。”
尽管远没有2008年之后的控烟力度,但重点文保单位遍地的北京让这个资深烟民第一次感受到了束缚。当了二十多年老师的张毅,自认为生活中处处笃守“为人师表”的信条:过马路一定等绿灯,一个饮料瓶子攥在手里两个多钟头也要找到垃圾桶才扔。“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在公共场所被人指出过:你这么做不合适;就因为烟瘾,我一下子成了别人眼里‘没有素质’的人。”深受刺激的张毅在剩下的行程中,干脆扔掉了烟和火机。
或许是因为每天丰富紧凑的行程分散了他的注意力,做好准备要跟戒断反应做斗争的张毅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太多不适,除了偶尔下意识地摸烟,然后发现口袋空空如也,这才猛醒:自己在戒烟。
没撂狠话,也没寻找替代品,回到日常生活中的张毅惊喜地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渴望香烟了。然而在此之前,张毅一直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离开这个“老朋友”呢。“我是上大学的时候熬夜看书翻译东西,为了提神开始抽烟的。”二十年下来,张毅惯常夹烟的左手食指和中指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枯黄色。
意外的戒烟成功,让张毅自豪了很久,因为身边有太多同事、朋友戒烟失败的故事,“我有个同事用吃糖代替抽烟,结果烟没戒了,还得了糖尿病。”张毅觉得,“要戒就要想着这一次就再不抽了,不能给自己留后路,失败的经历反而会加深自己不能打败烟瘾的想法。被动地戒是戒不掉的,自己确实认识到这件事不好,自然就戒了。”
直到现在,张毅都记得自己在故宫被人劝阻抽烟时的感受,“成年人很少有觉得羞愧的时候,那一次就是,真被刺激到了。”
宁肯戒死 也不抽死
46岁的肖鹏戒烟已经5年了,他从18岁开始抽烟,工作之后,基本上是两天一包烟的频率;而立之年试着想戒,可戒了几次都没成功。最终让他下定决心戒的,是经济压力、身体健康以及“挑战自己,看看到底能有多大毅力!”
肖鹏最开始戒烟,是因为媳妇怀孕了,“说是戒烟,其实就是在媳妇面前不抽,其他时候猛抽几口。”闺女出生后,肖鹏有半年多的时间把烟量降了下来,“天天要照顾她,怕把孩子呛着,就算了。” 但孩子到了十个月之后,肖鹏抽得更凶了:“孩子不好好睡觉,折腾得我晚上也睡不好,白天上班的时候不抽几口扛不住。”
闺女四岁时,应孩子要求,他再次开始戒烟。“她妈妈撺掇孩子,要求我家禁烟。”因为不是出于本心,所以肖鹏戒得很不成功,“戒烟糖吃了很多,还买了戒烟烟斗,天天叼着,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2009年,肖鹏把家里的车从夏利升级到了帕萨特,“感觉每个月支出确实挺大。因为我也很注意,买焦油含量低的、贵一点的烟,总觉得这种烟对身体伤害少一点,每个月花在烟上的钱得有三百多吧。另外我也快到四十了,我父母都有糖尿病,必须得打胰岛素了,我和两个姐姐一起照顾起来也很吃力。于是就想到了自己,如果不注意身体,将来带累闺女了。这次我自己下定决心戒烟。”
戒烟的反应,肖鹏之前有所体会,所以他给自己制定了方案:“绝不拖延,不能逐渐减量,得干脆一支不抽。”在绝不抽烟的同时,肖鹏在另一方面放松了自己:“那时候,我还有失眠的老毛病。之前失眠的时候就抽抽烟,慢慢培养睡意。那会我就给自己加安眠药的量,避免两头作战。我吃氯硝安定,这种药也挺厉害的,依赖性挺强。不过我戒烟后,又用另外一种安眠药代替它,又加大运动量,没多大痛苦,就把安眠药也戒掉了。”
肖鹏说,他的戒断反应持续将近一年, “戒断反应是很暴躁、易怒,和戒毒有点像。我戒烟半年多的时候,在单位暴怒了好几次,当时想,算了,何苦呢?后来有一句话起了挺大作用——宁肯戒死,也不抽死。”
刚戒烟的时候,肖鹏吃不下去饭,媳妇就变着花样给他准备小吃,“烤小馒头片、炸的发面小果子、豆腐冰激凌……都是媳妇自己动手给我做的,我觉得就冲着媳妇的这份心,也得坚持。更何况还有我自己的骄傲,男子汉大丈夫,说话砸地上,就得做到!”
一年多后,肖鹏戒烟成功,“闻见烟味就恶心了。”回想自己的经历,肖鹏认为戒烟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放松:“戒烟很容易折在一些小事情上,比如别人给你递了支烟,开了句玩笑,或者自己给自己找个理由,‘就吸一口’等等,这一口往往就会让你半年的努力化为乌有。”
主笔 张棻 周明杰 吴楠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