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蔚介绍,家庭病床服务受到街坊的称赞。
“现在,我们的工作量比之前多了5成。”日前,广州市推出医保新政,规定定点社区医院统筹报销比例提高到80%,越秀区东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俗称的“社区医院”)因此迎来了“选点”热潮。中心主任唐蔚介绍说,他们开展的家庭病床服务也因此广为人知,并受到街坊的称赞。
偏瘫老太已能下地行走
“上午做了治疗,现在好些了吗?”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社区医院熊医生正在刘老太太家中回访。上午,他刚给老太太进行了“封包”中医治疗,用来缓解疼痛。每周,无论刮风下雨,熊医生都会和同事抽出固定时间,步行近20分钟,来到老太太家中“送医送药”,为老太太进行针灸等治疗。刘奶奶享受的正是该中心去年开始广泛开展的家庭病床服务。
中风两年的刘奶奶此前偏瘫,去年5月,在熊医生的介绍下,刘奶奶的女儿得知母亲符合开设家庭病床的条件,于是就向中心提出了申请。“平时上班没有时间照顾母亲,现在每周都有医生护士过来,一家人都比较放心。”现在,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老太太身体好了很多,再没有得过感冒之类的小病,也可以在家人的搀扶下,下地走一段路。刘奶奶的女儿笑着告诉记者,与两年前相比,老奶奶胖了不少,家人也对治疗效果感到“很满意”,打算继续申请这种服务。熊医生介绍说,家庭病床的适用病种包括脑血管意外康复期、需卧床治疗的骨折、需在家透析的尿毒症等8大病种。
面瘫大爷变得表情丰富
李刚医生来自该中心康复理疗科,擅长按摩、针灸等治疗手段,是家庭病床治疗组的成员;组长郭医生,正是他的妻子。这对“夫妻档”配合默契,兢兢业业为居民服务,现在已广为居民熟知。前段时间,家住楼梯楼5楼的郑伯由于中风,得了面瘫,打电话到服务中心问是否能够上门诊断。经医生考察,发现其情况符合家庭病床的建立标准并为其建床。于是,李刚夫妻每周都会去郑伯家两三次。“每次治疗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爬楼梯、加上来回路程,每次要花两个小时。”李刚说,“目前,已经建立了第二期家庭病床的郑伯,脸上已经有了丰富的表情,见到我们两口子,就会冲我们微笑。”
小医院服务人口10多万
唐蔚告诉记者,家庭病床是指对适宜在家庭连续治疗、又需依靠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患者,中心在其家中设立病床,由指定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提供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及健康指导,并记录服务过程的一种城乡家庭医生式服务。而该中心能够广泛推出这种服务,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去年,市领导亲笔批示,市、区两级财政拨款,建成了新中心。“以前的地点又黑又暗,而且藏在一个小巷子里,像个黑诊所,很少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推出家庭病床服务。”
唐蔚介绍,服务中心新址位于寺右新马路北一街,面积达2400多平方米,是以前的13倍。中心现有41位医护人员,已建立家庭病床16张,每天的接诊量也比以前多出70多人次;中心还组建了6支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卫医师组成的网格化服务团队,未来有望建成家庭病床50张。据了解,该中心服务社区10多万人口,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前来就诊的街坊都说,新址交通便捷,看病方便了许多,尤其是家庭病床服务,更是方便了许多居民。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