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21日,青岛二中孙先亮校长、学生发展二处法少鹏主任、办公室潘峰副主任、学生发展一处张新江副主任一行四人奔赴北京,进行青岛二中北京校友寻访活动。
此次寻访主要有三个板块的任务:一是寻访知名老校友,二是走访驻京高校,三是参加青岛二中北京校友会活动。
在孙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代表与中科院解思深院士、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中国科学院航天专家孙辉先副总工程师、马振岗大使、中华总工会李永海高级工程师等知名老校友进行了寻访与交流。孙校长向老校友汇报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和对未来的展望,并汇报了今年90年校庆的相关活动安排。校友们对学校坚持的素质教育大加赞赏,积极为校庆出谋划策。校友们谈起当年在二中的生活与学习,历历在目。说到动情之处甚至手舞足蹈。那份二中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周六下午是青岛二中北京校友会在羊年的第一次活动。老中青几百名校友欢聚一堂,有近八十高龄的老人,还有刚刚进入北京高校的学生。授牌、颁发证书、开香槟、祝贺、切蛋糕、拍合影、慈善倡议、爱心传递、特殊群体扫描等一个个精彩的活动流程把校友活动推向高潮。
二中人,二中话,二中情。
一名校友展示喜爱的手绘二中地图,地图由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生洪梅颖校友手绘而成。
易海燕老校友对北京校友群的组建功不可没。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老校友们。
几乎个个都是精英,用鹤发童颜、成就卓越、素质全面这几个词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老头老太太们身体很硬朗,一谈到二中生活,讲的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每个人身上都有绝技:不是足球踢得好,就是跳绳很厉害,要么就是短跑冠军。全面发展在青岛二中老一代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院士、大使、工程师、教授、会长、专家,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可是没有什么架子,没有什么学究样子。见到母校的老师,依然热情,依然动情。虽然我们几乎每到一处都是森严壁垒武警把关,这是北京城的冰冷,但老校友们却让我们感受到热情似火,平常想都没想到能够这么近距离的一睹这么多大人物的风采,更要命的是如此近距离的交流。
尤其是李永海书记,77岁了,瘦瘦的,一副大大的眼镜后面是深邃。甚至曾经想放弃高考并联名上书组织要去创办学校,对目前的教育弊端直言不讳,这份教育情怀真是让人动容,至今仍然满是憧憬和理想。老人家每天工作到晚上8点,周六周日很少休息。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更让人敬佩的是老人的读书习惯。书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最上面一本就是《大数据时代》,第二本是马云口述,长到老学到老。当我翻开一本看到的是划出的重点句子,旁边多有注释和读后感,工整秀丽的小楷渗透着老人的学习精神和一分责任意识。回想当年3分钟跳近800下的跳绳记录很是自豪。谈了很久,让我们全身的血液都跟着海边的故事沸腾着。
他们延续着二中的传统,也验证着今天二中人的目标和方向。那份情怀那份感动那份敬佩无以言表。
办公室中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李永海高级工程师
校方与马振岗大使合影
中科院解思深院士、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中国科学院孙辉先副总工程师与青岛二中孙先亮校长亲切交谈
第二个感慨是年轻校友的能力与经济头脑。整个校友会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极具创意。
知名大学毕业的校友比比皆是,而且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本科不理想的,很多都是清华北大的硕博连读的高材生。北大的几个校友有一个算一个,即便考取分数不高,却在北大有着卓越的发展,成为娇子、神人。这是否也值得让我们思考高校在选拨所谓的“状元”的意义何在,分数真的就是最有发展潜质的唯一砝码吗?在众多校友中不乏“叛逆者”,但依然出类拔萃的让你甚至到了羡慕嫉妒恨的地步。
很多年轻校友毕业时间多集中在2000年到2010年,尤其是驻京高校中,要么是国家奖学金,要么是学生会主席,要么是女神,都是响当当的风云人物,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霸气十足啊。
这恰恰反映出二中东迁后的教育探索,所体现的恰恰是综合素质全面的新一代二中人的发展现状。他们或将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人物。
听青岛二中北京校友会介绍,目前已经有1000多人加入到这个民间组织,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组织。另外海外校友、上海校友等全国二中校友分会以及各大驻京高校都已经或正在陆续筹建之中。
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为二中文化添火加油。更多的二中人找到了家。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