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首艘赴南极捕捞船 预计产南极磷虾5万吨

2015-02-27 09:00:38
来源:信网-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千竹
1024×694

▲亚洲最大的拖网加工渔船"明开"号总长120.7米,高41米。

1024×668

▲ 轮机室内,一名值班人员正在监控动力机械设备运行情况。

本报2月26日讯(记者 逄鑫珊 通讯员 周健伟) 2月26日中午,伴随着“明开”号渔船从荣成市西霞口村龙眼港码头缓缓驶出,青岛市远洋捕捞业又迈出了探索极地海洋生物资源坚实的一步—— 将赴南极公海海域开展为期两年的捕捞作业,预计将产南极磷虾5万余吨。据了解,“明开”号渔船有许多“第一”的光环,它是亚洲最大的拖网加工渔船,我国首艘由民企投资的赴南极远洋捕捞船,也是青岛首艘赴南极作业远洋捕捞船。

26日12点58分,当地工作人员按照传统习俗为这位即将出征的“壮士”鸣礼炮壮行。汽笛马达一齐轰鸣起来。据青岛市远洋捕捞有限公司总裁杜祥旭介绍,这艘渔船总长120.7米,主机功率为5300KW ,容积总吨位7765吨,总排水量1万吨,配备船员122人。

记者观察到,这艘“明开”号捕捞渔船以白色为主基调,船甲板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包括从俄罗斯买船的4300万美元,这艘船总投资达6000万美元。”杜祥旭说。

据悉,“明开”号渔船来回两年的作业,预计将至少带回南极磷虾5万余吨,竹荚鱼2.5万吨,少量的南极冰鱼与目前世界上极为昂贵的犬齿鱼。

据青岛市远洋捕捞有限公司海务经理于永军介绍,“我们出航后,先是于28日早晨抵达韩国釜山,之后经过约35天到达南非开普敦,加油补给后再往南行驶10天才能抵达南极磷虾渔场展开首次作业。作业主要集中在南纬61度,西经58度,离我国长城站不远”。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册远洋渔业公司26家,共有已批远洋渔船115艘,其中 正在作业渔船75艘。2014年,本市远洋自捕水产品7万吨,产值7.5亿元,同比增长3倍。“明开”号本次抵达南极后,全球四大洋里都将能看到青岛的远洋捕捞渔船。

■揭秘

渔船就是座“流动加工厂”

26日首航前,记者获准进入“明开”号船舱一探究竟。“每天最多可生产400吨并加工200多吨海产品,赶得上好几个加工工厂的产量,而它每天还加工新的海鲜种类,简直就是一座‘流动的加工工厂’!”杜祥旭说。

走进驾驶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系列的高科技设备,雷达、自动舵、卫星通讯设备、声纳探测仪等全部配备,“这些先进仪器主要从挪威、日本等国家花大价钱进口,像这台甚高频对讲机,可以听清外围海域20海里至30海里对方船员在说什么。”杜祥旭介绍道。

“拖网周长1440米,长400米,高60米至70米,宽100米至120米。先进的声纳系统发现并定位鱼群后,至少有8名水手一起工作才能撒网。”于永军介绍。

随后,记者又来到加工车间、冷藏室、冷冻室。这里的“加工车间”尤其多,所有打捞上来的鱼虾都要先进行加工,然后通过传送带放入两个容量达1800吨的冷冻室。

船员出海不易生活条件不错

“这艘船共9层41米高,相当于13层楼的高度。甲板在第4层,全体船员、工作人员活动区域基本在第2层至第8层。记者来到位于3层的某船员宿舍,每间可以住2人,上下铺,大约8平方米。

“船上共准备了100吨肉食、3吨新鲜蔬菜、8吨冻菜和面粉、10吨水果和大米,1300箱矿泉水……”“明开”号加工部部长孙国刚说,“出去捕鱼还是很辛苦的,吃不好不行”。据了解,如此“庞然大物”出海每年运营成本将近1亿元人民币。记者 逄鑫珊 通讯员周健伟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