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时,同班有19个儿科医生分配到青岛各大医院,一晃32年过去了,如今,只剩下4个人还在干本行,其他人都转行了。据介绍,每年,青岛市妇儿医院都会到全国各地招聘儿科医生,然而到岗率只有60%。因工作强度大、风险高、待遇低以及生源培养受阻,儿科医生在各大综合医院都是“萎缩”状态,缺口越来越大。
天南海北招人,到岗率仅60%
青岛市海慈医院党委书记秦璞曾当了十几年的儿科医生,在她印象中,过去青岛的医院都开设有儿科,而且配备的都是不错的医生,每家的儿科床位都在40张左右。而现在,不仅儿科医生不够,连病床也“萎缩”:就在2014年,海慈医院增加床位后,儿科床位才勉强达到30张。
秦璞介绍,1983年,她从青岛医学院儿科系毕业时,班上有19名同学被分配到青岛市各个医院从事儿科医生工作。到现在,19人中只剩下4人还在干儿科医生本行,其他人都转行当肿瘤科医生、皮肤科医生等。“儿科里面也细分有肿瘤、皮肤等专业,所以转行去这两个专业的人较多。”秦璞解释说,此外,还有儿科医生转行去B超、检验等辅助专业,彻底告别了儿科专业,“除了妇儿医院这样的专科医院,青岛综合医院的儿科目前都是萎缩状态。”
尽管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不见“萎缩”,但实际情况也不容乐观。“我们医院每年从全国各地招聘的人数为30到40人,实际上优秀毕业生的到位率仅有60%。”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纪委书记、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王琳介绍。
培养周期长,新医生难挑大梁
儿科医生的工作繁重,但收益却成反比。“儿科看病收费低、用药量少,因此经济效益相对其他科室就相对较少,在大部分综合医院里,儿科其实是一个赔钱的科室,这就使得各大医院不愿意扶持和发展儿科,而儿科医生的收入在医疗行当里也几乎是最低的。”王琳介绍。
秦璞说,在海慈医院,儿科以外的其他科室基本能挣出人员工资,而儿科医生连工资都很难挣出来,“医院只能采取扶持儿科的办法,每年儿科员工工资的60%或者70%需要由医院出。”至于奖金,儿科医生能达到其他科室奖金的平均水平就不错了。
最让王琳担忧的是,即使新医生到位了,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独当一面,还需要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工作三到四年,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生源培训的周期较长造成了儿科医生青黄不接的现象。”王琳介绍,这也就意味着,每年冬天上演的患儿看病高潮,在青岛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医学院停止招生,儿科医生成“无根之木”
儿科医生紧缺的原因,与专业特点、服务对象有关。王琳介绍,儿科医生所服务的对象为患儿,生病后不能准确描述病痛的原因、位置,甚至大部分患儿都无法说话,配合度太低,导致医生诊断存在困难。此外,儿童患病常常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这要求大夫要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否则就容易误诊。
此外,繁重的工作量与要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也让儿科医生们难以接受。“在我们医院,每名儿科医生的人均门诊量每天在80人到120人。”王琳介绍,儿科医生们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不敢轻易喝水、上厕所。“孩子牵动着一个家庭的神经,有时,家长看孩子病情没有立即好转,就会将怒气发在医生身上。”王琳介绍,儿科经常成为医疗纠纷的“重灾区”。
儿科医生紧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儿科医生培养渠道被堵。1998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儿科医生成为“无根之木”。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的培养机制迟迟建立不起来,也始终没有一个培养儿科医生的规划。全国每年需要培养多少儿科医生?谁来培养?如何培养?都没有了下文。统计显示,目前,全国0至14岁儿童约有2.67亿,儿科医生不到10万人,每千名儿童才有0.26名儿科医生。
加大引才力度,提高儿科医生待遇
对于儿科医生紧缺的情况,市政协委员、海慈医院中医儿科主任葛湄菲认为跟儿科医生的工作强度变大、生源减少不无关系。“我刚参加工作时,到青岛城区几大医院儿科看病的大多是城里人,外地和郊区来看病的孩子很少。即使有外地患者,大部分是大病,工作量没现在这么大,也就是现在的1/3吧。”葛湄菲介绍,而现在只要是上班,所有的时间都是在接诊。
葛湄菲介绍,原本国家在医学院本科设立儿科的时候,医生的资源还是比较充足的,但是随着取消本科人才,更多的人开始深造为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出来后不愿进小医院;加上儿科的设备仪器等要求比较精密,普通的社区医院没有这个财力购置,儿科专业人才更无法在小医院立足,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科室。
葛湄菲认为,想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医院加大引才力度,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儿科医生待遇,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儿科医生来青岛的医院工作。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