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幸福指数:
住房负债度 与幸福指数排名负相关
房价已成为阻碍国民幸福感的一座大山。房价收入比越高,城镇居民幸福指数越低。以山东省与贵州省为例,山东省的房价收入比为7(即买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最短需要7年的收入),属于买房最容易的三个省份之一(另外分别为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而贵州省的房价收入比为16,在全国各省中高居第五。
同时,高房价下,人们不但因买不起房而感到不幸福,即使买了房,沉重的房贷负担同样会加剧购房者的不幸福感。CHFS数据显示,各省房奴比例(有住房负债的家庭比例)与各省幸福指数排名负相关。重庆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有超过20%的房奴家庭,这两个地区的幸福指数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和第四,而山东省的房奴比例仅为11.5%,是全国各省中房奴比例第二低的省份,这是其幸福指数较高的原因之一。
工作&幸福指数:
时薪20-30元 幸福指数达到峰值
不管你是否承认,物质财富仍是决定幸福程度的关键因素。报告显示,收入或资产越高,幸福指数也更高。以收入为例,家庭年可支配收入最高10%的人群幸福指数高达142.3,而家庭年可支配收入最低10%的人群幸福指数仅为122.0,相差近20个点。但有钱就一定可以任性吗?数据显示,收入最高10%的人群,若身体不健康,其幸福指数仅为123.0,还不如收入垫底10%但身体健康的人群(其幸福指数为126.7)。
那挣够多少钱才可以幸福呢?报告发现,每小时工资为20-30元时幸福指数达到峰值,超过30元后幸福指数便开始回落。有趣的是,小时收入30元以上的白富美与高富帅与小时收入在7-12元之间的屌丝人群幸福指数相当!同时,从每天的工作时间来看,工作时间越长越不幸福,每天工作8小时之内的人群幸福指数在134左右,而超过11小时的人群幸福指数则降至126.8。因此,通过加班熬夜换来的血汗钱并不能增加幸福感,这或许是习大大劝诫“年轻人不要熬夜”的原因。
体制内的负责人幸福指数较高
国企员工因为工作稳定、福利好受到大众羡慕,但调查发现,他们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幸福,幸福指数为132.6,仅稍高于幸福指数最低为131.3的私人企业员工。中外合资企业与港澳台独资企业员工的幸福指数最高,分别为141和141.4。
从不同职业人群的幸福指数来看,从事农林牧渔生产的人群幸福指数最低,为125.5;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幸福指数位居第二,为138.3;军人的幸福指数最高,达156.7。综上所述,如果你生活在山东、身体健康、已婚、家庭压力小、每小时收入20-30元、每天工作8小时以内、学历为小学至大专,那你就处于最幸福的人群中。当然,如果你有幸成为体制内的负责人,则可达到幸福的巅峰。
婚姻&幸福指数:
男性结婚后幸福度升高 女性则相反
报告发现,已婚人群幸福指数最高,为131.5,同居人群的幸福指数位居第二,为130.3,未婚人群排名第三。离婚、分居等经历婚姻失败的人群,幸福指数较低,其中,分居人群的幸福指数最低,为100.7,濒临不幸的边缘。
从年龄层面来看,20-30岁的未婚人群幸福指数为126,尚可以逍遥自在,但若是到了30-40岁仍未婚,幸福指数已降至119.8。近邻韩国近日拟征收“单身税”以缓解人口结构失衡趋势,年收入在17万元人民币的未婚职场人士每年要比之前多缴纳1000元左右的税金。此消息一出,即引来各方热议。
另外本报告也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尽管步入婚姻殿堂总体可以带来更高的幸福感,但男女却各有差异。婚姻大幅提高了男性的幸福感,但女性成婚后的幸福感低于成婚前。用数据来看,未婚男性的幸福指数为121.8,结婚后上升至131.0;而未婚女性的幸福指数为137.4,结婚后下降至132.1。这其实也不难理解,结婚后男性的饮食起居都有了人照顾,而女性会发现婚前浪漫的憧憬变成了柴米油盐琐碎的现实。
学历&幸福指数:
越高越不幸福 男博士比女博士更不幸福
令人惊讶的是,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未创造出更高的幸福感。整体来看,学历程度更高的人更不幸福,幸福指数最高的是小学毕业生,达到133.3,博士学历人群的幸福指数最低,仅为121.0。而单身博士近乎不幸福,幸福指数仅为109.4。从性别来看,数据一改民间语境中女博士的弱势地位,发现男博士比女博士更加不幸福(117.1 vs. 121.6)。(华西都市报记者 童星燕)
(注:完善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居民幸福感。对农村居民而言,数据显示,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群的幸福指数为127.1,比没有“新农保”的人群高约7个点。对于城镇居民而言,有退休/离休工资人群的幸福指数最高,为139.7。)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