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胶州黄香入销售旺季 老手艺传承百年准备申遗

2015-02-02 09:13:45
来源:信网-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千竹

1024×623

晾晒黄香的壮观场景。(谈伟供图)

编者按: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节日气氛。即日起,本报推出体验年味系列报道,带读者一起体验年味,感受过年的喜庆。

春节祭祀要用到黄香,黄香进入销售旺季,有着上百年制香历史的胶州胶东街道谈家庄内香气飘扬,每天前来批发的客户络绎不绝。2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该村了解到,每到农闲时节,村民们便在家制作黄香,工艺已由原先的手工操作变为机械生产,有些村民在黄香中添加了十多味草药成分,所以它还具有驱虫保健等功效。为了将这种老手艺传承下去,村民们正在准备材料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天销量达到万封

2月1日上午,谈家庄的黄香加工户谈伟正带领工人加班加点包装黄香,而一上午的时间里,工人们就包装好了1000封黄香。“黄香通常以封来计算,一封是五把。”谈伟一边说着,一边指挥着工人将这些包装好的黄香装入纸箱内,然后再装到一辆货车上拉走。

货车离开之后,谈伟这才回到办公室喝杯水,还没等他把一杯茶水喝完,口袋里的手机响了起来。挂断电话后,谈伟赶紧给村里的一位同行打去电话询问有没有35厘米的存货,但同行答复也已卖完。

“每年春节前都是黄香销售的旺季。”谈伟告诉记者,越靠近春节 ,黄香的批发量会越大,尤其是进入腊月之后,黄香的销量更是逐日增加,最多的时候每天的销量都能突破万封。

忙完秋收就制黄香

谈伟介绍,谈家庄建村已经300多年,但制香的手艺已经传承了一百多年。他只知道他爷爷那辈的村里就开始制香,而传承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三辈了。

谈伟说,他们村目前制香的村民有几十户,很多都还是家庭作坊。在农村,每年秋收结束之后就进入到了农闲时节 ,这个时候,加工黄香的作坊便开始忙起来。

谈伟的加工厂是村里规模较大的,他每天的加工量都在数百封以上,产量高的时候能达到一千多封。

“其实加工黄香挣钱并不多,一封黄香的利润不超过两块钱,一个普通的家庭作坊一年也就挣两万来块钱。”一位加工户告诉记者,虽然不挣钱,但一百多年来,每到冬季村民们都会拿出工具来制香,这已经成为了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越临近春节 ,村里就越忙,而且村里香气扑鼻,让人感觉很惬意。”

“手工制作的效率是很低的,所以目前都使用机器来加工。”谈伟说,手工一次只能挤出一条来,但机器一次性能挤出105条。

谈伟还透露,他们的黄香都是自然晾晒而成的,“天气好的话,两三天就能晒干,但天气不好可能要七八天,十一月是村民们集中晾晒的日子,这时几乎大街小巷都铺满了黄香。”

驱虫保健,准备申遗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文明祭祀越来越被重视,所以谈家庄的黄香加工户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以往黄香只是专供祭祀使用,如今黄香还有提神、驱虫、除味等特殊的功效。

采访中,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在黄香制作的变革中,村民高惠义是个很关键的人物。而高惠义就是谈伟的岳父。谈伟说,岳父原本是老中医,根据多年的经验,岳父成功配兑出一种祖传的中药方子,含有20多味中草药,“这些中药都是对人体有益的。”

此外,谈家庄紧靠着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根据经验来看,用大沽河的河水来兑这些香料,发挥的作用更大,做出的黄香不仅味道清香,而且驱蚊除异味的作用十分明显,闻过之后神清气爽,做出的黄香格外受消费者喜爱,所以销量也比往年增加。”谈伟说。

“老手艺已经传承了百年,它就是一种文化,所以还需要我们后代继续向下传承。”谈伟说,目前他正在联合其他加工户们申报胶州市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期盼着这门传统技艺能同胶州大秧歌、胶州大相家粉条制作技艺、胶州大白菜种植技艺等一样也能被列入非遗,让这种手艺继续发扬光大。记者 徐新东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