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互联网思维,一个火得不能再火的流行词,自从出世以来,横扫各大领域,以至于如今成了不折不扣的“言必出”之语。
赞扬也罢,诋毁也罢,抛开纸面上的争论不谈,互联网思维实实在在地在许多领域生根发芽,并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互联网思维那些事”系列报道,从身边的视角,身边的企业,探究这一新思维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创业等带来了哪些变化。
“汉堡一毛钱一个,你去吃了没?”最近,一款团购网站下的“请柬”,在吃货们中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自打去年初,两家打车公司掀起揽客大战,请乘客打车以来,免费一词便经常出现在商家的宣传册里,也成了吸引顾客的关键词。而且与过去不同,免费均是“真材实料”,不玩虚的。俗话说,商家图利,如此免费岂不大亏特亏?以传统观点来看,确实如此,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嘛。但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来看就不同了,羊毛不一定出在羊身上,有可能出在狗身上……
体验
打车吃饭看电影全免费
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定义有无数个,比如: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定义很枯燥,可在众多企业大佬眼中,互联网思维起码具有两大普通人都能得实惠的特性:免费和开放。
免费意味着什么?家住浮山后四小区28岁的赵女士有亲身体验。上个周末,她和男友免费打车去新业广场,各吃了一个几乎不花钱的汉堡,然后又免费看了一场电影,最后再次乘坐不花钱的出租车回家。一个愉快的下午,一次“免费之旅”,给他们付钱的分别是:打车软件、团购网站和银行。
“之前听同事说,有个团购网站搞活动,汉堡一毛钱一个,每人限买一个。我和男朋友两部手机,两个账号,于是每人买了一个。”她说。
打车的钱,则是软件公司送的红包,“我也在微信或者微博上抢红包,但面值一般不高,2块或3块的居多,不会超过5块。从我家到新业广场打车9元,算下来我还有1元花不了。”赵女士笑着说。
她告诉记者,免费电影票是在工资卡开户行开发的一个手机应用(APP)上抢的,“银行的活动挺多的,有时指定饭店菜金半价,有时消费满一定金额送礼品等等。”
“我单位同事跟我一样,无论给孩子买东西,还是出去吃饭购物,都是先打开手机找红包、找优惠,都成习惯了。”她打开手机给记者展示,仅购物、吃饭的APP就有10个。
商家
免费是为更好地赚钱
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是你知我知人所周知、颠扑不破之理。上述掏钱的“金主们”图的是什么?说到底,是网站流量、是人气。因为有了流量才会有注意力,才会有随之而来的用户。
“传统行业,比如商场,吸引‘流量’和‘注意力’的办法是做广告,通过媒体给消费者传达诸如优惠、折扣之类的信息。但诞生于互联网的企业,大多不采取这种方式。”昨天,青岛良品电商战略咨询部副总经理曲志成说,无论是老牌的淘宝、百度和QQ,还是新崛起的打车软件、团购网站,其起家的路数基本相同,只不过有的是长期免费,有的则是短时间内部分产品免费。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数据端,都是潜在的消费因子。在别人收费的地方免费,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并对市场形成强大冲击。”昨天,青岛网商协会秘书长韩乃波称,免费模式很容易培养消费者对网站的黏性和忠诚度,一旦形成了消费习惯和庞大的消费群体,网站就会迅速推出多种盈利手段。所以,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羊毛出在狗身上,甚至是猪来买单”的情况。
团购网站常年举办 “1元秒杀”、“霸王餐”、“免费抽奖”等活动,“并不是一时噱头,而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百度糯米青岛站负责人李先生说,类似的互动,让用户天天见、处处见,自然而然地,一种消费习惯就形成了。
盈利
有了大平台不怕没钱赚
经过5年多的砸钱比拼,团购网站已成功实现盈利。当下,运用免费模式最炙手可热的公司当属滴滴和快的两家打车软件巨头,从去年开始的烧钱大战,双方已砸进数十亿。可对于盈利模式,双方始终遮遮掩掩,直到最近才略微透露出一二。
“说实话,我们现在尚在布局阶段,至于盈利,还没有仔细考虑过。”昨天,快的打车公关部总监叶耘表示,从去年开始的补贴行动,让他们的用户数量急剧增加,目前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1亿,他坦言,对于如此的增长速度,他们公司也没有料到。
叶耘表示,虽然目前阶段主要目标不是盈利,但公司的盈利路径已逐渐显露。“出租车平台,在业务上也就是叫车服务方面,我们不打算挣钱。但是,我们可以基于注册用户超多这一平台,在积分商城、招揽广告等方面实现盈利。
另一打车软件巨头滴滴,盈利的方式也颇为类似,滴滴商务部门负责人曾表示,在补贴大战后,滴滴已经有一系列的商业化探索路径,如广告、积分商城、O2O合作等。
不过业内人士流行另一种看法,打车软件公司通过“烧钱”达到了培育用户支付方式的目的,已经赚翻了。以滴滴为例,其背后主要 ‘金主’是腾讯,凭借滴滴打车让更多的人熟悉并开始使用微信支付,导致腾讯股价飙升。
入局
青岛企业进军“大平台”
各路豪杰在互联网各个领域干得风生水起,青岛本地企业也不甘寂寞,想用互联网的思维改造公司,成功分一杯羹。创业板第一股、青岛特锐德就已经开始尝试,“特锐德将打造成互联网生态公司!”董事长于德翔豪气冲天。记者了解到,其做互联网公司的切入点也是“免费”
“我们主要通过前期免费建汽车充电终端,做充电终端的大平台。”于德翔透露,2030年中国可能会拥有3亿辆电动汽车,其中有90%是无人驾驶的。电动汽车多,充电将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在解决方面不可能完全靠政府。公司将用互联网的思维,前期免费承建,来解决政府的“痛点”,同时也开创公司新的盈利模式。
“预测到2020年之前,特锐德将投入300亿的资金。投入这么多钱怎么把钱挣回来呢?”于德翔表示,首先靠卖电,其次靠卖车,第三靠修车,第四靠互联网金融。
人物故事
我的互联网思维
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张凯,在济宁路经营一家名为锦时的咖啡店。虽然说地处西部城区,可他的店在网上知名度颇高。“原因很简单,我把咖啡店打造成了社交平台,不仅是通过咖啡,还通过网络。”他说。
在张凯的店里,最重要的活动当属“微信墙”,店里开放一个微信平台,所有进店消费者均可在平台发布信息。
“大公司有实力做大平台,我这是个小店,就做小平台。”张凯说,虽然最后显示在人们面前的是微信墙,但他为此可是下了一番功夫,自己一直关注网络的发展,流行的互联网思维方面的书籍几乎全看过。
“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是勇于尝试,其次是开放性。”张凯说,还有一点就是快,有了新想法要立即实施,落于人后就失去了新鲜感。
网中人语
“在企业发展当中要有互联网的思维,要有九零后的思维,在这个基础上,在发展当中,就可能会有些想法在战略上进行调整,在一些政策上进行一些调整,怎么适应企业的发展,适应市场的需要。”
——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
本版撰稿 记者 刘汉锋 杨佳/制图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