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利空消息的影响,"高送转"板块表现不佳。
本报1月28日讯(记者 林伟萍) 随着上市公司的年报逐步披露,“高送转”概念再次风生水起,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大股东减持、送转比例脱离实际经营状况等反常情况。这些情况已引起监管部门高度关注,上交所日前表态称,凡是股价提前异动的“高送转”个股将每单必查,以严防操纵股价和内幕交易。
近日,上市公司频频推出“高送转”方案,并且刺激股价上涨,海润光伏就是其中一家。今年1月23日,海润光伏发布公告称,前三大股东提议年度分配预案为“10转增20”,并且表示这些股东均有减持计划。然而从业绩来看,海润光伏的实际情况并不适合如此高调的转送方案——2014年前三季度亏损近4200万元。
虽然业绩不堪,但海润光伏依然因“高送转”的预期而受到市场资金的疯狂追捧,股价从1月1日至23日累计涨幅接近50%。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上述三名重要股东在内的多名股东,在股价上涨通道中大笔减持公司股份。
因公司股东的上述行为,上交所日前向海润光伏发出了问询函。而26日海润光伏回复称,在审议利润分配提议的股东大会召开前,上述三位股东还将继续减持。受此影响,海润光伏1月26日~28日连跌三天,累计跌幅已达16%。
据了解,此类违反常态的“高送转”已引起监管层的高度关注,相关部门将从信披规范性、事后监督以及内幕交易核查等方面多管齐下,严防操纵股价和内幕交易。上交所已经把此类选择性、自愿性信息披露及相关二级市场交易纳入重点关注和监管范围,并提醒投资者对此类炒作保持高度警惕。
■现状
“高送转”成大股东套现利器
不仅是海润光伏的大股东借“高送转”之机大肆减持,今年有不少上市公司的高管都看准了这个“机会”。
赛象科技去年12月份公告称“拟每10股转增20股”,股价最高时的涨幅曾达90% 。然而不久之前,该公司控股股东公告称拟天量减持,额度不超过5700万股,占总股本比例28.76% 。玉龙股份的情况与之类似,相关股东借股价连续上涨之机,在两周内成功减持套现超过4亿元。
而推出“10转14送6派1.5元”大方分红的金科股份,去年业绩下滑三成,实际控制人黄红云夫妇抛出了在未来六个月内减持不超过1.5亿股,即不超过总股本的12.95%的减持计划。
数据统计,目前已有近70家公司推出了10送转7以上的高送转方案。正常来讲,推出“高送转”预案的上市公司应当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足额的资本公积,但现实并非如此。
统计显示,在披露收到股东“高送转”提议的公司中,至少有10家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是同比下滑的,其中3家公司已经发布了年报业绩预减公告,个别公司甚至表示,“如存在资本公积不足以转增股本的情形 ,将降低转增比例”。
不正常的“高送转”之所以频现A股,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借机减持——在这70家高送转公司中,有51家公司股东去年四季度以来有过减持。
岛城业内人士分析说 ,此类大股东提议高送转方案的频繁出现,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比如信息披露不完整、涉嫌操纵股价乃至内幕交易时有发生,提醒中小投资者关注此类“高送转”预披露背后的动机。
■建议
抛开数字游戏关注公司业绩
上市公司频推“高送转”,是与投资者分享利润红利还是只赚噱头?业内人士认为,公积金转增股本方式对公司的股东权益和盈利能力并没有实质性影响,如今更像是A股炒作的噱头。
中信证券(山东)一家营业部投顾宗玉良表示,上市公司通过高送转是向市场传递公司未来业绩将保持高增长的积极信号,能对股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认为高送转是一个利好。但实际上,高送转对上市公司的质地没有影响,相反上市公司大股东可趁股价炒高而大肆减持套现。
“以往很多上市公司抛出高送转方案,貌似慷慨回馈股民,股民以为可以捡个大红包,追风爆炒,股价炒高后大股东则刚好可以顺势减持,这种戏码在A 股市场时常上演。”宗玉良说。
他认为,现在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高送转已不再稀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也在下降,建议投资者抛开数字游戏,更加关注公司的业绩成长,挑选货真价实的高成长个股。
紫马基金青岛分公司负责人李正光分析说,对于“高送转”行为不应盲目参与炒作。“投资者不妨仔细研究相关上市公司的历史公告,可以发现有不少的公司在公告披露前后,存在限售股上市、非公开发行、重大资产重组、股权激励等重大事项,二级市场股价通常与上市公司的某些大动作有着关系,投资者要仔细分析,谨防诱多套现陷阱。”
记者 李隽辉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