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00余亿

2015-01-21 09:21:57
来源:信网-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千竹

不用再抛家舍业跑去“城里”打工,而是在自己家门口创业或者上班;告别曾经居住的农家小院,今年就能搬进整洁漂亮的新社区;不再整日与农田、养殖池打交道,爱美的女士们在闲暇时到美容院美容、去商场购物……这些变化正逐步发生在董家口循环经济区范围内的老百姓身上。1月15日,记者了解到,经济区的开发建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太多变化。据悉,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00多亿元。带动水、电、路、汽、医疗、教育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的双赢。

小镇居民过上市民生活

“当时想到创业也是经过了多方面的考虑。主要还是看好现在董家口的开发建设这么好,我们镇上的人也越来越多。我跟媳妇商量,只要咱做得经济卫生、口味好,就不愁没有买卖。”在泊里镇驻地的一家“麻辣烫”店,店主董仁强告诉记者,“现在的流水大概在1500元到2000元,纯利润在500元左右。”董仁强告诉记者,当时准备开这家店铺的时候,享受到了当地的创业补贴,获得了贴息贷款,创业之路开始得非常顺利。

实际上,不光是从事的行业已经突破了传统农村居民的从业模式,而且董仁强一家的生活也已经和城市市民无异了。“孩子们不再到村里的学校上学,而是到附近的中心小学念书。现在虽然是租住的房子,但是也在楼房上,听说今年我们就能搬进新的社区,我们能有2套房子。现在交通、看病、购物都很方便。”董仁强告诉记者,“这不忙完店里的事,孩子们去上学了,我媳妇就去旁边的美容院做美容去了。”

随着大量的产业工人到经济区居住和生活,带动了餐饮、商贸、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泊里镇驻地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多达12000人。

本地就业创业成“新常态”

随着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和董仁强夫妇一样,越来越多的居民感受到了切身的变化,很多百姓的收入比原来翻番,甚至翻几番。“我原来在新区城区的一家企业上班,离开家之后一个人租房子生活,工资能领到3000块钱左右。去年辞职回到了家乡,开起了这家经营净水器的公司。当时想到开这个店,主要就是现在我们家乡老百姓的经济条件更好了,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推崇了,来到这里的有这个净水器需求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所以就看好了这个市场前景,客户还不少 ,而且越来越多。”当地营里90后创业小伙徐华龙告诉记者。

不仅是回家乡创业,在家门口就业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原来我就在新区东城区的一家船厂上班,三年前董家口港这边招聘,当时觉得这个工作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就在家门口,于是报名并且应聘上了。”董家口港的门机队 ,来自当地河北村的卢勇告诉记者。

“青岛港、青钢环保搬迁、海晶化工等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和投产,给泊里带来成千上万个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到港区、产业区务工,成为新时期的产业工人。目前,在董家口港区、临港产业区就业的泊里籍农民工达3100多人,在青岛港就业的尧头村农民工有600多人,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经济发展部负责人陈永军表示。

完成基建投资600多亿元

“经过5年的开发建设,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累计完成开发面积约5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600多亿元。青岛港、青钢、海晶等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和投产,给经济区的群众带来了大量就业、创业的机会,使群众的收入显著提高。同时,经济区的建设带动了水、电、路、汽、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动了城市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的双赢。”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经济发展部负责人陈永军表示。

据悉,目前港区和产业区已基本实现了“九通一平”,满足了驻区企业对水、电、路、汽等配套设施的需求。并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镇驻地3条重要街道改造,着力打造具有北欧港口小镇风情的新港城特色示范街,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

记者 周晋华 通讯员杨立鹏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