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西新区"穷村"换新颜 老房子能置换新楼房

2014-12-08 07:50:39
责任编辑:亚麦
1024×716
1024×716

位于青西新区藏南镇北部的长阡沟村,北依藏马山,南靠陡崖子水库,山清水秀,风景秀丽,2013年6月份,总投资13.3亿元的西海岸首个纯农业集聚类新型社区在这里开工建设 。12月7日 ,记者在长阡沟社区安置房建设现场看到,目前一期工程的20栋楼主体已封顶,剩余的6栋楼将于明年完工。看到村头拔地而起的一座座新楼房,村民们心中也都充满了憧憬。

穷乡僻壤变身最美乡村

整齐的楼房依山而立,宽阔的街道上车流不断,放眼望去尽是跌宕俊秀的山峦美景,中午下班时,村民们边说边笑地赶回家做饭……12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藏南镇长阡沟村时,这里俨然已经成了一座小城镇。然而说起上世纪80年代的长阡沟,村支部书记丁福秋至今记忆犹新,“用一个字说就是‘穷’,穷到村里小伙子娶媳妇都得倒插门,因为没有人愿意嫁到这里来。”

今年10月份,长阡沟村成功入选中国最美乡村,曾经的贫穷也一去不返,如今随着长阡沟纯农业集聚类新型社区的开工建设 ,村民们即将过上真正的城市生活。“眼看要搬进新楼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丁福秋说,经过土地流转后,现在村集体财产累计已达2200万元。逢年过节,村里会给村民发放粮油等物资,自来水、有线电视都是免费使用,合作医疗费也由村里代缴。等村民搬到楼上住后,福利待遇还将进一步提高。

放下锄头挣起工资

“以前种地都是靠天吃饭,土地流转出去之后,我们都放下了锄头,当上了工人,每天开着车去上班,起码是旱涝保收。”在外打工十几年的陈峰,在2007年回到了家乡,把家里十亩土地流转出去之后,就在家门口打起了工。说到现在的新生活,陈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的土地每年租金收入差不多1万元,在企业里打工每月工资两千多元,这样算下来,他一个人相当于有了两份收入。

记者在社区安置房施工现场看到,西侧的楼体大多粉刷完成,黄色和黑色搭配的楼体让人眼前一亮 ,东侧几栋建筑仍在施工中。据藏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长阡沟社区于2013年6月28日开工建设,是青岛西海岸新区首家开工建设的纯农业类集聚型社区,总建筑面积32.6万平方米 ,概算投资13.3亿元,分两期进行建设,拟安置长阡沟、贺吉沟、曾家官庄、于家官庄、丁家官庄、王家官庄、丁家松园、臧家村、胡家庄、高戈庄等10个村。目前一期工程已有20栋封顶,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 ,剩余6栋楼群将于明年完工,并完成分房,500余户农民将住上楼房。

据丁福秋介绍,社区的住宅有120、90和60平方米三种户型。村庄搬迁安置实行一个标准宅基地置换120平方米楼房的政策,大多数村民房屋都是120平方米的。“这楼房看着亮堂多了,一共6个房间,我们老两口根本住不过来。”村民荐世强摸着已经粉刷好的墙面高兴地说。

老房子能置换新楼房

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买楼的费用不用愁,但是农民住上楼还有一笔不小的费用,如物业费、水费、取暖费等。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藏南镇宣传委员于芳说,他们借助农业产业化的实力,让当地开发的公司先投入盖房,村民们用老房子可以免费置换一套楼房。而最让百姓放心的是,他们实行的是就地安置 ,实施传统农业村集聚型社区安置补偿政策,实行搬迁安置补偿和安置区建设同步进行。

另外,虽远离城市,但由于该社区与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共同建设 ,因此不但解决了建设资金难题,而且可实现水、电、暖、气等各项公共设施的完善配套。“等搬到楼上后,我们初步打算要给每户投入15000元,增添洗手盆、马桶、油烟机等设施,还要给每户打一个电暖炕。”丁福秋说,考虑到村民都已经没有了粮食收成,所以社区将会成立专门的粮食统一采购站,为所有居民采购粮食,不仅价格便宜,还可以提供部分就业和创收机会。文/图 记者 丁扬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