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探访即墨雄崖所故城 600年城楼仅容一车通行

2014-12-09 08:35:17
来源:信网
责任编辑:齐东

\

●故城雄崖所的历史和未来

据丰城镇宣传部主任张世岩介绍,古城的城墙曾经修葺过,但所用材料大部分仍是明朝初建时的石砖。南门经过多次修葺,门洞和城楼仍巍然屹立。记者看到,通往门楼的楼梯铁门被上了锁,得知通往门楼的钥匙由专人看管,这主要是为了保护门楼的安全。门楼正房3间,两侧配以耳房,短檐收厦,不饰雕琢,显示的是一种威武雄壮、坚不可摧的军阵风格。西门门楼虽圮,门廓犹存,是我国东部沿海唯一可以窥见的古建筑所城。

据介绍,雄崖所村处地东瞰大海,西扼群峰,是兵家必争之地。丰城镇的工作人员张世岩告诉记者,雄崖所是著名历史遗址九卫十八所至今保护较完好的,是明、清两代抵抗倭寇的海防城堡。由于当地村民对文物保护意识强,古城遗址一直保护完好。直到最近几年,这座古城在经历了长期的风吹雨打后,才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近年,有着600多年悠久历史的雄崖所村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今年3月,丰城中心社区的雄崖所成功入选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试点首批古村落。

据了解,雄崖所故城位于即墨市丰城镇北约7公里,以其东北隅白马岛上的一座雄伟断崖而得名,蕴藏着600多年的历史。故城雄崖所为明初,主要为防倭寇侵扰而建,自建制那天起就真正起到了保卫海防、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重要作用,袭掠崂山沿海及鳌山湾的倭寇自此不敢犯境,丰城镇工作人员介绍,据《明史》及工作人员清同治《即墨县志》载,随着包括雄崖所在内的山东半岛巡检、卫、所海防体系的建置完备,再加上明朝时国家对海防训练的重视,这些以防为攻的城池对倭寇起到了震慑作用,并使其不敢轻易来犯;也正因如此,“无用武之地”的雄崖所在清雍正年间被裁撤。早已于明末崇祯年间停袭的千户、副千户、百户及其后人,裁撤之后的军户及其后人,次第放下武器,专事农桑。数百年前从安徽、河南、云南、江苏等地逶迤而来的屯垦戍边的大明子民,终于又一次回归本原做回了农民。城池因此被废弃,大部分被毁弃,惟南门及南门楼保存完好。

雄崖所原是一正方形的城池,每边长500米,设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内以“十”字大街贯通四城门。雄崖所设正千户2员(正五品)副千户2员(从五品),百户5员(正六品),按编制1120人,其中京操军春戍250人,秋戍319人,守城军51人,屯田军77人。如今雄崖所共有19姓氏,其中李、王、陈、韩、陆是当时军户的后裔。

记者从即墨市政府网站了解到,丰城中心社区结合青岛凤凰雄崖生态休闲区建设工程,聘请青岛理工大学规划设计院对雄崖所编制保护性规划,并对189处明清老房屋逐宗调查摸底拍照,予以重点保护;投资450万元,对中心十字大街铺设了青石板,全部采用老旧青石,修旧如旧,安装仿古路灯,所有管网下地,方便群众出行,并对孙家巷、陈家巷、九曲陆家巷等6条具有特色的小巷进行恢复性建设;投资30万元,设计安装旅游标识牌50个,与青石板路同步铺设,充分挖掘展示雄崖古所悠久的历史文化。计划对10栋老房屋回收置换,打造年代主题展馆。

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雄崖所海防历史文化博物馆内展示了守城官兵所用拴马石桩和马槽,武将练武的石礅,还有古建筑上雕刻精美的瓦当,一件件文物无不诉说着海疆卫所六百年沧桑岁月。博物馆整体设计参考明清建筑风格,馆内主要陈列雄崖所地区新石器时代、东周时期的出土文物,明代海防历史、人物事件用品,明代、清代海防的设施、战车、武器,以及雄崖所民众的民俗、生产、生活等物品,成为人们认识了解海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

信息中还提到,3月份,青岛凤凰雄崖生态休闲区建设启动,作为休闲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雄崖所将连同金口镇的凤凰古村和丁字湾湿地以“一核两翼”的崭新姿态呈现在市民面前。青岛凤凰雄崖生态休闲区将以立足胶东半岛、融入大青岛,建设青岛本土特色生态休闲精品项目为总体目标,通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软硬环境的建设、配套,为青岛国际化城市和蓝色硅谷打造一个初具形态、颇具影响,充满自然魅力和海岸乡村风情的集历史文化、乡村旅游、户外休闲、健身运动、自然生态于一体的滨海生态休闲区。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吴璟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