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浮山所四面城墙三个门 马神显灵救了全村人

2014-12-05 14:46:25
作者:黄默
责任编辑:每皮

三更分二年”。这还不算啥,特别的是过去浮山所的“十三户”过年是要吃素的。这些祖上为军户的家族从农历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二晚上,都要吃素食,就连饺子里也不能包肉馅,祭祖的贡品也全都是糖果、点心等素食。就在别人家大鱼大肉吃团圆饭的时候,军户的后裔们却在吃素菜,直到现在浮山所还有不少家庭仍保留着过年不吃肉馅饺子的习惯。

据浮山所的老人介绍,军户家过年吃素的习俗传说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因为他曾经当过和尚,而当年的武官们一直非常敬重他,所以在过年等重大活动中忌讳肉和鱼等荤菜,以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

浮山所当年有个马神殿传说马神曾显灵救了全村人

898×756

当年浮山所的关帝庙

明代初期设置的浮山备御千户所,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其级别却相当于州、县,所以旧时县城必具备的庙宇,浮山所也都得配备齐全;另外浮山所又是个军事单位,还必须按照朝廷规定,设置一些坛祠;再加上军户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家族日渐庞大,也都建起了宗族祠堂,这样一来浮山所城内就遍布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庙宇,最终还形成了两个庙群。浮山所不仅庙多,庙会也很出名,每年正月十三的香油果子会(就是现在的油条)与海云庵的糖球会、清溪庵的萝卜会并称青岛市区的三大特色山会。据说这庙会的由来还跟朱元璋有关。

关帝庙每年都有戒烟戒酒会

1388年浮山所设立后,即按照当时朝廷对卫、所的规定开始建庙宇,先后建有玉皇庙、佛祖庙、三清庙、真武庙、南阁庙、城隍庙、龙王庙、关帝庙、马神殿、社稷坛、旗蠹祠等。其中社稷坛、旗蠹祠因被毁年代久远,旧址已不可考,而在文革期间大批佛像被毁、寺庙被拆,到上个世纪90年代浮山所旧城改造前虽部分建筑还在,但大多已挪为他用。如今高楼林立的居民小区内已经找不到任何庙宇的踪迹,只剩下了原来南阁庙旁的那棵银杏树孤零零地守望在如今的徐州路旁,上面挂着“青岛一号树”的牌子。

在苏世广先生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一张《明朝浮山所城内布局示意图》,图中明确地标注了当年城内各个庙宇的位置。沿着南北走向的十字大街有南阁庙、城隍庙和倒座庙,东西走向的十字大街边还有一座无梁庙,其他的庙宇则全部集中于城内的西北庙群及东北庙群内。

西北庙群坐落在所城的西北角,占地三亩左右。院内北侧有三处庙,正中为玉皇庙,以西为三清庙,以东为佛祖庙。从三清庙殿东界仅跨两步越玉皇庙殿门口就到了佛祖庙殿,这三座庙殿被称为“两步三座庙”,是浮山所远近闻名的奇特景观。院内还有一处真武庙,也就是香油果子会的发源地,下文中我们将进行详细介绍。1968年庙群内佛像被毁后,西北庙群一直由浮山所小学使用。

东北庙群虽然没有西北庙群占地面积大,却是一处道教、佛教合一的寺庙,这是比较少见的,庙群内设有关帝庙、马神殿、如来佛殿、钟鼓楼等。据《浮山所志》记载,从明朝初建此庙群至民国时期,按照习俗每年正月初一、十五,全村每条街道都要敲锣打鼓,由年长者带领来关帝庙进香,每年阴历五月十三日是关帝圣诞,众人也要来此烧香。清朝时,浮山所成立了一个从事公益活动的民间组织,名为“同善堂”,他们的聚会地点就是东北庙群的院内。每年在此举办戒烟戒酒会一次,名曰“在礼”。遮天,不少村民在此由主持人引导,向神像跪拜起誓戒烟戒酒。但对于这个“在礼”民间也有另一种传法,那就是浮山所村民的祖先都曾受过明朝皇帝的恩赐,在明朝灭亡之后,他们以“同善会”的名义聚众怀念故国,在跪拜关帝像时其实心里默念的却是五字箴言“同心灭大清”。

传说神马曾显灵救了浮山所

东北庙群中的马神殿,又被老百姓称为马神庙,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浮山所建立之初。有史料记载:洪武二年定制,命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之神。永乐十三年在京师设立马神庙,各卫所亦建。马神庙一年四祭,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天祭马步。浮山所的马神庙或许算不上历史最久远的庙宇,但绝对是传说故事最多的。

据苏世广介绍,浮山所的马神殿内有红白两尊神马的塑像,他们的形体、颜色、神态与真马相似。这两匹马之所以被浮山所的百姓们称为神马,是因为当地传说神马总是在浮山所危难之时显灵救助百姓。关于这两匹神马的传说故事大致有三:

其一,古时候南海大潮,海水淹没耕地,正当百姓发愁时,两匹神马跑去喝上一口,海水就立刻退潮,为城里的居民们保住了赖以生存的耕地。

其二,明朝时倭寇登岸,直逼浮山所城下,眼看城门就要被攻下,两批神马再次显灵,一跃登上城墙,在上面来回奔跑。马蹄踏处,火星四溅,看得倭寇目瞪口呆,吓得赶紧狼狈逃窜。神马又为城内百姓阻挡了一次战乱。

其三,每当麦苗返青时,经常会有人在薄雾依稀的清晨,看到两匹神马在城东边的耕地里吃麦苗。不过农户们从不为此担心,因为被神马啃过的麦苗不但不会被糟蹋掉,反而会有好收成。

虽然为村民做了许多好事,但神马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据说它们的脾气不是很好,对那些对它们不恭敬的人一定会施以颜色。据说,很多年前,村里有一个顽皮的孩童,跑到马神庙里戏耍,结果攀上马背就粘在上面下不来了。村里人没办法,赶紧请来道士念经许愿,折腾了半天,孩子才从马背上下来,可是却疼得哇哇大哭,这是怎么回事儿?大人们仔细一看,原来是这孩子屁股上的皮全没了。

浮山所庙会是这样产生的

上文提到浮山所香油果子会又叫真武庙山会,这山会的由来虽然历史上并无文字记载,但村民却世代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明洪武二十一年设置了海防重镇浮山备御千户所,朝廷前前后后派了九名千户和四名百户率兵在此镇守。这些千户、百户们都是世袭为官,永享俸禄,所以在每年农历腊月时,浮山所各姓氏就会选派代表进京向皇帝贺岁、谢恩,然后骑马于农历正月十三返回家中。每到这一天,浮山所的诸位千户、百户和所有的士兵、军户,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这些风尘仆仆的代表。久而久之,这一天便成了浮山所军民们一个重要的日子。洪熙元年(1425年),朝廷为体恤各卫、所军官长途跋涉的辛苦,遂将来京贺岁的惯例免去了,变为在各自卫所的真武庙中,设“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牌位,每年正月里朝拜即可。这下军官们高兴了,但老百姓却已经习惯了每年正月十三这个热闹的日子,于是每逢这一天,浮山所会举行热闹的庆贺仪式,军民共同联欢,慢慢地也就形成了农历正月十三的真武庙山会。

据浮山所的老人们回忆,旧时的真武庙山会热闹非凡。农历正月十三日清晨,浮山荒草庵和附近庙宇的道士们就聚集到真武庙内,敲钟击磬齐声诵经,各大姓氏的族人们也都敲锣打鼓前来磕头进香。山会当天,浮山所村西北广场上和十字大街上都挤满了人。不光是浮山所本地的居民,周边村庄的人也都赶来看热闹,走上个十几里路来赶会是常有的事。“小尧村的旱船、田家村的龙灯、麦岛和辛家庄的高跷,正月十三在庙会上都能看到。”苏世广告诉记者,每到庙会这一天,周边村子的民间艺人们也会专门带着拿手绝活前来捧场,当然浮山所好客的居民们也没有亏待了他们,一到了中午吃饭的点儿,村民们都会热情地把演员们领回家中,端出好菜好饭好好犒劳他们。

人一多,商贩们也就瞅准了这个商机,纷纷赶到山会上摆摊叫卖,那时候卖得最多的是油炸食品,其中以“油条”和“油炸面鱼”为主。赶会的、走亲戚的回去时都会带上一些,又因为油条当时被称为香油果子,所以真武庙山会也被大家叫做香油果子会。1954年真武神像被毁,随后真武庙也于1968年被拆,庙会也就因此停止了。但近年来在浮山所实业集团公司和香港中路街道办的努力下,农历正月十三的香油果子会又在1388文化街复活了。虽然如今赶庙会再也不是人们正月里唯一的娱乐活动,但偶尔去感受一下这份复古的情怀也是不错的选择。

清朝巡抚带走了浮山所的羊皮书

除了以上介绍的寺庙殿宇,浮山所城里的宗族祠堂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明代时朝廷就有公侯品官需建立家庙的规矩,所以九位将军和四名校尉都遵制建了宗祠,后来清代相继迁入浮山所的姓氏也各立了祠堂。据资料记载,直到解放后,浮山所尚存仲子祠、余氏宗祠、孙家公产、胡氏宗祠、章家公产、焦氏宗祠和苏氏宗祠。

相传,过去每逢春节,迁到外村的同门同祖都要在农历初一五更前到家庙“拜宗”,若去早了,就要跪到庙外,叫“跪宗”;若是去晚了,就要挨“家法”。浮山所仲氏家庙比较特殊,其家庙用竖匾,其原因是仲姓祖先是孔子弟子仲由,人们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