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泽东在迎宾馆住过的房间
正对大厅入口的窥视窗
从总督官邸到市长官舍,再到接待贵宾专用的场所,迎宾馆一直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但在1943年青岛国际俱乐部迁至此处,却有一户普通的青岛人家有幸住了进去。这家的男主人是时任青岛国际俱乐部中方主管鲁寿山,而他的儿子正是青岛著名的文史专家鲁海。在时隔七十年后,这位八旬老人回忆起在迎宾馆居住时的生活细节,依然历历在目。
汪精卫曾在此避开暗杀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军队节节溃退,国民党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和周佛海等公开投敌成了大汉奸。1940年1月,日本为了在中国成立一个汉奸政府,在青岛迎宾馆召集全国各地汉奸开会。日本华北侵略军扶植的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主席王克敏、日本海军部扶植的伪南京“维新政府”头子汪精卫、梁鸿志、周佛海等到会,会议确定了成立以汪精卫为首的伪“中央政府”,以“反共亲日和平”为宗旨,公开投降日本。
“汪精卫一生曾躲过三次暗杀,第一次是在河内,第二次在上海,这第三次就是在青岛迎宾馆。”鲁海介绍,早在“汪伪青岛会谈”举行之前,蒋介石就收到了消息,他令军统暗杀汪精卫和周佛海。会议前期,汪精卫来到青岛,得知暗杀消息后他的特工总部主任李士群买通了蒋介石派来的特工,制造了假情报说会议会在齐燕会馆召开。随后收到假情报的杀手们伪装成服务员混入齐燕会馆,但却发现汪精卫根本不在这里,而此时汪精卫正藏身于被警卫围成了“铁桶”的迎宾馆内。
国际俱乐部的独家回忆
“国际俱乐部原本位于中山路1号,始于1923年,总干事一直是英国人,我的父亲在这里担任总务部主任,但平时大家都叫他鲁总管。”鲁海介绍,1941年12月,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与英美开战,中山路上的俱乐部旧址被日本人收归军用,1943年国际俱乐部迁至迎宾馆,而此时俱乐部的总干事也改由日本人担任。
“当时迎宾馆里就住了我们两家人,日本总干事一家住在二楼总督的房间,我们家住在地上层,现在迎宾馆正门北侧带三个窗子的房间就是我们住的地方。他们家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孩比我小两岁,男孩更小一些,我们三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搬进迎宾馆那年鲁海只有11岁,这座华丽的宫殿在他的眼中是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地方。“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当时在青的英、美人士大多被关进了潍县的集中营,日本人又有自己的居留民团,一般也不来俱乐部,跟过去在中山路上的热闹相比,俱乐部此时的生意清淡了很多,只是偶尔会有德国人、意大利人来这里吃吃饭。”门可罗雀的生意让父亲发愁,却成全了年幼的儿子,鲁海回忆当年自己每天三四点钟放学后,都会在迎宾馆一楼的餐厅写作业,除了日本总干事的居所,可以任意出入这栋楼上的每一个房间。“在迎宾馆大厅正对着门的地方有一个彩色玻璃的圆窗,从大厅往里看什么也看不见,但从里往外看就能十分清晰地观察到进门者的一举一动,这是当年为了保护总督安全设计的,那时候我很喜欢躲在窥视窗后面。”鲁海回忆那时候屋里的水晶吊灯、象牙钢琴、丝绒沙发、德式家具,甚至连雕刻着精致花纹的暖气片都曾是自己的研究对象。
“那时候的迎宾馆是没有围墙的,周围遍布树林。在距离主楼几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马厩,当年我们住进来的时候那里已经被改建成了民居。”鲁海说在迎宾馆初建时,汽车还没有发明,总督是要骑马出行的,所以在迎宾馆北侧配备了一个大型的马厩,马厩是一栋二层的楼房,面积很大,一楼养马,楼上则是马夫休息和存放饲料的地方。汽车发明后,这里无需再养马,于是就将这座大马厩改造成了格子间,分配给一些穷人来住。“我记得那里面住了大概有两百人,每天许多孩子在周围玩耍,妇女们洗好的衣服都晾在马厩前的空地上。”虽然同住的只有日本总干事一家人,可鲁海说实际上自己当年还有很多邻居,但很可惜这座建造精美的马厩已经于1980年拆除,如今这里盖上了真正的民宅。
日本投降那年迎宾馆的铁树开花了
据鲁海回忆,当年青岛国际俱乐部的营业时间是早上十点到晚上十点,但是1944年开始,时常会有美国飞机经过青岛上空,后来各家各户就接到通知晚上窗户里不能透出亮光,于是俱乐部晚上就停止营业了。随着局势的紧张,每况愈下的除了俱乐部的营业额,还有日本总干事的脸色。
“日本人宣布投降时青岛的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这个消息,因为在青岛的日本驻军还没有撤离,但那时候日本人自己心里已经有数了。”鲁海回忆,那时候每天俱乐部营业之前父亲都会上楼跟日本总干事碰个面,商讨一下当天的工作事宜。1945年8月15日的那天早上,父亲照常上楼,看到房门虚掩着,刚要敲门进去,却从门缝里看到了让他吃惊的一幕。“日本总干事一家四口全都跪在地上,面色凝重,收音机里播放着日文广播。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这时候进去一定不合时宜,于是父亲就退了出来。直到当天晚上,日本总干事找到父亲,说日本天皇已经宣布投降,说这话时他的情绪十分低落。”没过多久,日本总干事一家就搬离迎宾馆回日本去了,临走时还送给鲁家两床被面,这两床人造丝的被面鲁母一直用了多年。
更为神奇的是,就在日本投降这一年的夏天,迎宾馆院内两株一人多高的铁树居然同时开花了,花谢后还结出了果实。“那果子就像花生仁大小,没有什么特殊气味,我还专门带了几颗去学校给教植物课的老师看,想问问他是不是能吃,可是人家都说铁树千年开花,老师当然也从来没见过这个,所以也说不上来。”鲁海说那时候差不多是六月份,当时父亲就对他说这铁树突然开花说不定有什么寓意,结果没过多久日本就投降了。
日本人走后,鲁寿山临时代管打理国际俱乐部的日常事务。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的青岛首任市长李先良在这里宴请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谢勃尔少将,这一次宴会也成了鲁海对迎宾馆最后的记忆。“1938年国民党撤退的时候我只有五六岁,所以听说市长要来非常好奇。我记得那天父亲也非常高兴,他特别换上了一身中式长衫,感觉非常正式,其实那时候他已经多年不做摆台服务工作了,但是那天的晚宴是他亲自上阵,带领服务人员招待市长和少将。”
抗战胜利后,国际俱乐部迁回了中山路,一家人也随之搬出了迎宾馆。在梳理住在迎宾馆两年的记忆时,鲁海还爆出了一条“八卦”。“那是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陈公博继任汉奸政府主席,来青岛视察,一共在迎宾馆住了两天,四周戒备森严,连我放学回家都要接受盘查。陈公博当时住在楼上,他走后父亲上去收拾房间,却发现了满屋子都是从上海带来的八卦小报,上面都是明星们的八卦新闻,父亲还把这些小报拿了回来,我看了好长时间。”鲁海笑着说,没想到伪国民政府的主席平时竟然爱看这些。
毛泽东来迎宾馆住在一楼休息室
抗战胜利,此楼从国际俱乐部变回迎宾馆,1947年蒋经国来青,就下榻此处。这一时期,迎宾馆还曾举办过美术展览,寻常百姓得以第一次走进这个昔日只接待贵宾的场所。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迎宾馆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人的主要场所。
据《青岛文物与名胜保护纪实》一书中记载,1957年7月12日,毛泽东及夫人江青乘专机降落在流亭军用机场,随行人员有陈伯达、田家英、叶子龙等,至8月11日离开前,毛主席一直居住在迎宾馆。这期间,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先后来到青岛,在青期间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中央书记处会议等十次会议,其中在迎宾馆8次。
毛泽东没有住进楼上最好的总督房间,而是住在一楼的休息室内。当时的服务员赵学生、姜恩朴回忆:“毛主席住的房间非常简朴,一张很普通的大木板床,是在青岛木器一厂定做的。当时,青岛市委书记接南京的长途电话,说主席不睡软床,就把准备的软床撤了,换了个硬木板床;因主席个子高,床尾加了一个脚凳。一张很普通的写字台,上面垫了一床毯子,毯子上铺了一个白桌布。一个铺着台布的长条桌供放书用,一个橱子,里面放着各种书。毛主席在青又读了《聊斋志异》、《古诗源》,这两本书是从青岛图书馆借的。”据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爱吃嫩玉米棒子、红根菠菜,一顿饭一般是六个小菜,但一定少不了小红辣椒。
如今参观迎宾馆的游客还能在展厅里看到一架名贵的三角钢琴,这架1876年德国制造的老钢琴琴键全部是由象牙制成,据说当年江青住在这里时就曾弹过此琴,所以它在“文革”期间才会幸免于难。实际上,迎宾馆在“文革”期间也遭受过破坏,但并不严重。有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196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20多人来到迎宾馆“破四旧”,他们没损坏什么东西,也没敢进毛主席住过的房间,只是被眼前的豪华惊呆了,楼上楼下看了个遍。然后把写着“砸”、“烧”等字样的大字报放在或挂在他们认为是“四旧”的东西上。迎宾馆的领导当时很紧张,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市委指示,要砸、烧什么需由房产局的同志定。接着房产局的同志来了,他们就把一进门楼梯两侧墙上的一对人物头像锯掉了,其他地方基本没动。为了保护地毯、沙发等,也都放到阁楼上保存起来了。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迎宾馆作为青岛国宾馆一直是完全封闭状态,馆里仅住过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林彪和陈云、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等。1999年5月1日,迎宾馆经过全面整修后,作为博物馆式的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文/图 记者黄默(感谢鲁海先生对本文的支持)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