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育儿要从"苗苗"抓起 孩子太小听不懂是个误区

2014-11-13 10:58:34
来源:广西日报
责任编辑:尺素
孩子能吃能睡就好,等孩子学会说话后再教育……这些传统的育儿理念可能是错的。近日,广西首家0-16岁儿童体检中心正式成立,并落户在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在当天举办的研讨会上,相关专家表示,近年来,有语言发育障碍的孩子越来越多,不少孩子到了两三岁还不会说话,有些孩子在成长中出现身体发育迟缓、心理出现障碍等问题,这都可能与婴幼儿期的育儿误区有关。

误区一:孩子太小听不懂

“我家轩轩才7个月,跟他说那么多有什么用?下班都累得半死了……”在该院儿保科,一位家长诉苦。

“实际上,你说什么,孩子都听得进、记得住。”该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覃耀明表示,从出生到1岁的阶段被称为婴幼儿期,此时的语言促进对孩子今后的语言能力尤为关键。

覃耀明表示,在婴幼儿期给孩子输送更多有意义的声音,能刺激婴幼儿大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发育,促进婴幼儿成长后的语言发育能力。专家建议,家长要多跟孩子交流,如孩子微笑时,可以对他说:“×××(孩子的名字),我是爸爸(妈妈)。”在给孩子喂奶、换尿片时,也可对着孩子说话,告诉他这是在做什么。随着孩子的发育,再经过无数次的语言重复,孩子就会渐渐听懂,跟他说话的人是谁,在做什么。

或许,还未到1岁,孩子就可以咿咿呀呀地说出“爸爸妈妈”,并且知道大人跟他们说什么,做出更为恰当的反应了。

误区二:电子产品替说话

“让宝宝听录音,这样应该也是可以的吧?毕竟同样都是给孩子听声音嘛。”有的家长如是说。

“训练孩子讲话,听力是基础,口型也很重要,对婴儿期进行口型训练,能让孩子更快学会讲话。”覃耀明表示,的确有不少父母前来咨询,利用各种电子产品给孩子进行早教行不行?专家的回答是,可以,但效果不那么好。因为研究发现,早期常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孩子,长大后与父母更亲近。

那父母该怎么训练孩子说话?覃耀明建议,孩子醒着的时候,可以面对面地与孩子说话,最好能让孩子看清自己的嘴型;虽然孩子的语言发展有阶段性,但在教孩子说话时,除了教孩子咿咿呀呀的“奶话”外,不妨适当加入理性词汇,用大人的语言模式跟孩子“对话”。

俗话说“三岁看老”,是因为3岁的孩子大脑结构发育已经有了75%左右的成熟度。如果错过了3岁之前的黄金时期,想纠正孩子的语言障碍就困难了。

误区三:能吃能睡就是好

“孩子就应该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吃。”这是不少老一辈人的育儿观,他们认为,孩子能吃、能睡、不闹、能长大就是好的。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有误区。

“孩子不仅是要长得高、长得胖,还要长得壮、长得聪明。我们应该综合地去评估孩子的成长,发现孩子可能出现的疾病,同时让孩子的特长得到发挥。”区妇幼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江蕙芸表示,孩子的“哭”“笑”“玩”实际上都是他们的一种诉求,大人要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是必需的,并要读懂孩子的诉求,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同时,不少家长对儿童健康的认识依然局限于体格发育评估,认为体检就是测量孩子的身高、体重,其实这并不是全部,孩子的成长应包括更广的定义,如听力、视力、智力、心理等方面。

江蕙芸建议,家长应定期到有资质的医院儿保科给孩子体检,有针对性地养育孩子。除了传统的体格发育评估,最好能进行营养评估,从而提早发现孩子潜在的身体发育问题;进行心理行为测试,提早发现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碍;进行智能发育评估,发现孩子的特长,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