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在位于西海岸新区香江路上的世贸海悦大酒店,半岛都市报《西海岸新闻》举办的2014年西海岸特色海产品论坛成功举办。目前西海岸的海产品市场情况如何?企业在当下都有着怎样的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对于西海岸“特色海产品”品牌打造、企业抱团前行这一点 ,相关政府部门、专家以及媒体代表会有怎样的观点?这些问题,在本次论坛上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现场海产品企业,论坛上碰面
论坛现场记者注意到,来自新区的十余家海产品养殖、加工、销售全领域的企业参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刘淇教授和山东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薛强来到现场与企业代表交流。
“现在养殖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企业也必须做出调整。”老尹家海参负责人尹宝昌表示,他们今年在两片海区投放礁石,建设海洋牧场,开始投放海参苗。来自新区的老牌海产品企业“红胡子海参”的负责人崔鲲鹏也表示,其企业在当前大环境下转型升级,利用新型人工鱼礁的方式,将养殖从海边推进到了离岸海区。“在野生环境下养殖出的底播海参,市场行情很不错。”崔鲲鹏介绍。
论坛现场,老龙湾海参的负责人杨洪勇先生的观点引起现场与会嘉宾的共鸣。“我们西海岸的海参实际上绝大部分是好海参,不过现在这个行业进入了一个‘对这个行业认知不够,不信任’的阶段。”
共识企业转型发展,共同前行
“现在不光本地有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就连网络也有其他厂家刻意压低海参价格。”薛记海珍的负责人管经理告诉记者,如果政府能牵头组织企业成立海产品联盟,和大连刺参一样做自己的品牌,那么本地的海参就可以同其他地区的海参竞争国内大市场,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市场。
“青岛海参质量不错,但是现在处境很尴尬,市场还仅仅局限于本地。能否通过展会经济将青岛刺参推向全省或者全国?”琅琊龙湾海参负责人高玉志说,海参行业目前一个低迷期也是一个整合期,青岛海参行业想要进入一个健康发展期需要政府、媒体和企业形成一种“合力”抱团发展,希望政府通过打造一张青岛刺参地理标志的“名片”,帮助青岛海参走出去。
专家定位大众市场,增加透明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刘淇教授对特色海产品行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他认为,现阶段海产品尤其是海参产品倾向于礼品和酒店等销售市场,但更重要的应该定位在大众市场。“现在海参销售市场多集中在沿海城市,如果能够对广大的内陆城市进行市场开拓,将对海参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针对内陆消费者研发简便的海参新吃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山东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薛强则认为,要想海参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要增强海参各个生产环节的透明度,同时发挥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制定出评价海参的实用性标准更为重要。
监管部门严把质量关,打造海参品牌
“西海岸新区有着辽阔的海域,在海参养殖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新区虽然拥有众多海参企业,但是就整体而言,西海岸海参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代表品牌,所以面对这些自然优势,我们西海岸海参产业亟待加强。”论坛上,来自黄岛区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的调研员李世说道,今后海渔局将从抽检和扶持两个环节为海参行业发展铺路,通过在海参养殖环节的抽检,淘汰掉不合格的产品,对于合格的养殖企业,邀请水产养殖专家,为其做专业的指导服务,使产品优上加优,形成优质产品的强强联合,保证西海岸海参拥有过硬的质量,树立口碑。
黄岛区工商局公平交易局经济检查科张宝良科长也表示,工商部门将加强对海参行业的市场监管,打击虚假宣传,规范市场秩序,突出优势品牌合力,将分散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西海岸海参市场,集体受惠,同时鼓励海参企业进行国际商标注册,推行商标战略,引导海参苗企业的商标保护意识,全方位申请注册海参苗种商标,用品牌提升西海岸海参的市场知名度。
文/图 本报记者周晋华 邵雷萍 丁扬 见习记者 赵强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