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整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但从没教给学生如何吸收知识。”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西蒙·库柏回忆他在学校学习的经历,认为就写作而言,他12年所学不如阅读一本书收获大。很多学习方法,是他成年后逐渐摸索出来,但学校教育,“荒废了”他大脑吸收能力最强的那些年。
至今我仍记得一个小男孩第一天上学的情景——在一群老师和家长连拖带拽下,他被弄进了教室。其他六岁的孩子都高高兴兴地坐在桌前,他一边哭,一边喊:“我不想上学!”
几十年后再想一下,他说得太对了。从小学到中学,我上了12年学,那段生活无聊透顶,而且没什么意义。除了识字和数数,我几乎不记得学校还教会了我什么。
我从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那篇14页的文章《政治和英语(课程)》(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里学到的写作技巧,比我在学校里学到的都要多。我也没有学到多少推理的方法(当然,这可能正是我最终成了一名专栏作家的原因)。
我把大脑吸收能力还比较强的那些年都荒废掉了。其他人或许也有相似的经历,如果那时谁要是教会我如何学习就好了,现在的我很可能就完全不同了。我女儿今年7岁,就要开始多年求学的苦旅,我打算提前把这项至关重要的技能传授给她。
学校就像公司一样,考勤是重心。最容易衡量的就是你是否在场,所以学校就衡量这个。我上学的时候,30个天资与注意力各不相同的孩子都挤在一个房间里,窗户是封死的,老师则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老师整天都在向我们传授知识,但从没教给我们如何吸收知识。然而,关于如何学习的基本原理其实非常简单,用一篇800字的专栏文章就可以说清楚。
我成年后掌握的主要学习技巧就是小睡片刻。睡眠研究方面的学者一致认为,小睡一会儿能给大脑“充电”。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睡眠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莫里斯•瓦永(Maurice Ohayon)表示:“只要睡上10分钟,就会精神很多。”温斯顿•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都明白这一点。
遗憾的是,我长大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人在十几岁的时候,需要多睡觉,好多个早上,我到了学校已经累得学不进东西了(尤其是在16岁的时候,我以为自己能做到每天只睡4个小时)。我从来也不知道的是,“现在不要马上做作业,那得花上两个小时,你先睡上15分钟,然后只消1小时就能全部写完。”
现在,我在巴黎的工作室里主要的家俱就是沙发和毯子。可我从小到大呆过的每个国家,人们都认为小睡是懒惰的证据,而不是效率提升手段。这种无知的观点到现在仍很流行: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SHRM)2010年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5%的美国雇主在工作场所提供“小憩室”(通常可能不过是并排放置了几条黏腻的床垫)。
毕业多年以后,我才发现了另一项迟来的学习技巧,那就是记忆方法。(记忆也是一项毕业后就没什么用的技能,但是这也是一项容易衡量的指标,所以也被学校采用)。让我茅塞顿开的是在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里的一次野餐会。我当时的女朋友向一位朋友抱怨道,每次她向我提及两人过去某次吵架的事,我总是一点都没有印象。每一次,她都告诉我之前两人吵架的原因,然后再解释我错在哪里。
这位身为脑外科医生的朋友问她:“你是不是记日记?”她回答:“是的。”脑外科医生说道:“这就是你能记住的原因。”我那位前女友把过去的事情写进日记里,经过这么一重复,事情也就印入了脑海。
证明,人是通过周期性重复来记住东西的,而不是像在考试前一晚那样,通宵达旦地死记硬背。比如说,你想记住黑斯廷斯战役(the Battle of Hastings)爆发于1066年,那就每天晚上花1分钟复习一下这个知识点,而不要在最后一晚上强记10分钟。
周期性重复会加深大脑的记忆。这被称为“间隔效应”,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埃宾豪斯(Hermann Ebbinghaus)早在1885年就发现这条原理。我发现得就太晚了。
Performance Learning是英国一家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公司,其创始人Tej Samani最喜欢一种利用间隔效应的记忆技巧。比如说,要想记住1066年这个时间,把它写在一张便利贴上,粘到卧室的窗子上。你每天都会看到那张便利贴,经过不断的重复,你就逐渐把“1066年”与“窗子”联系到一起。一想到“窗子”时,自然就会联想到“1066年”。
Samani的学生们把知识点和公式贴满了卧室。他说:“我特别推崇轻松地学习。人们认为考出好成绩取决于‘我这周复习了15个小时’。太棒了。你记住了其中的多少内容?也许只有1小时的内容。”
人们经常在突然的认知飞跃中获得最好的发现。我仍旧记得一件事:14岁那年,在几个月苦苦思索无果之后,我终于明白,图形中的第三条线原来代表第三个维度。当我让女儿读这篇专栏文章时,或许她也将有跟我一样的“恍然大悟”的感觉。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