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吹着海风,在礁石间捉螃蟹;伴着海涛,在浴场里畅游,从小到大,大海带给我们宝贵的财富和丰富的体验。海边城市长大的孩子,谁不会浪里披荆斩棘;看着点点白帆长大的孩子,谁不想体验扬帆远航。越来越多的海洋特色课开进了校园,学习海洋知识,学习游泳技能,学习挂帆出海,青岛教育的海味扑面而来。今天起,本报开设系列报道《大海啊,故乡——走进青岛蓝色课堂》,细数学校课堂里的那些海洋气息。
6年级的小学生能认出11种螃蟹,赶海的同时能找到科学家都不容易发现的生物。中学生能在博士的带领下研究斑马鱼胚胎发育,从浒苔中提取纤维素……作为中国的海洋科技城,青岛的海洋科研氛围浓厚,海洋教学也在一点一滴渗透到学生的课堂中。海洋教学的特色将成为青岛一张新的名片,带来海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突破。 记者 赵黎 实习生 刘明瑶
小学生能认出11种螃蟹
海洋、浪花、海鸥、鱼群、帆船……在同安路小学里,无处不在的海洋元素让人仿佛置身海底,海洋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走廊挂件、展板,到开关粘贴,甚至连会议室的百叶窗的图案都是碧海扬帆。作为山东省第一所少年海洋学校与全国首批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同安路小学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这是我抓到的菱蟹,科学家都没有采集过这么大的呢!”走廊上,六年级3班的梁舜政手拿标本瓶,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收获。一旁同班同学赵云鹏的瓶子里,保存着豆形拳蟹。这两只生物是他们去年海岛科考行的“战利品”:“海洋课上我们学了海岛的分类,9月份班级组织去王哥庄港东渔码头。在潮间带,我们发现了11种螃蟹呢。 ”提起那次经历,赵云鹏还意犹未尽,兴致勃勃地介绍着。据了解,同安路小学除了日常的海洋讲座、课程、基地参观,还组织学生参加海洋科普实践活动,到小青岛、田横岛、灵山岛、竹岔岛等7个有人居住岛屿的勘考,和专家一起调研,体验探究海洋的乐趣。
海洋生物馆里,小小讲解员们头头是道地介绍玳瑁、海龟等海洋生物。校长纪玉元介绍,海洋基地面向社会开放。在海洋日时,有500多名社区居民带着孩子前来参观。 “海洋教育不仅是科普海洋知识,更在于培养孩子的海洋精神,做人做事学会容纳。”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学校还邀请两院院士、博士专家们做导师,通过每月讲座、实地指导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科研。
鲎试剂实验全国小学首家
贝壳装扮的科学实践室里,波浪发电模型、小型反渗透海水淡化机在同学的操作下转动着,四周的展板上图文并茂地印着海水淡化、污染防治的知识。一项全国小学范围内首家推行的实验正在进行。五年级的几名学生围在一张桌子旁,正使用鲎试剂做实验。“鲎是一种海生节肢动物,被誉为‘活化石’。鲎试剂是由海洋生物鲎的血液提取物制成的,能够准确、快速地定性或定量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细菌内毒素。 ”指导老师介绍说。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开启鲎试剂、量取和加样反应物,完成实验。
博士教中学生做海洋实验
在青岛39中学海洋化学实验室中,海洋班的同学们正围在穿着“白大褂”的白晓歌身旁,好奇地问东问西,而她也耐心地一边操作仪器,一边讲解着。白晓歌博士是这所国内独一无二“中学生博士工作站”的站长,也是学生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她介绍,海洋特色教育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课题,在导师指导下研究、实验。在实践中,同学们学以致用,深切体会到知识对解决科学实验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加强知识学习,逻辑思维、团队合作、创新实践能力也得到好的发展。 ”
在海洋生物、化学、地质3所实验室外,展示橱柜陈列着海洋班同学的研究成果。研究课题从斑马鱼胚胎发育,到从浒苔中提取纤维素,创意层出不穷。其中,利用海洋细菌降解油污和研究小型海洋生态系统两项课题取得显著成果,学生的研究论文在较高级别的专业期刊发表。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