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之道
虽然市民在健身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但市教育局等部门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开放学校运动场试点、出台规定、发展体育产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市民健身面临的问题,会得到缓解,或解决。
改善学生体质
近日,我市256所学校11453名中小学生参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市级抽测。测试结果显示中小学生体质依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上肢力量、爆发力、耐力差三方面。
为什么如今中小学生体质状况会下滑到如此地步?青岛二中体育教研组组长袁著水表示:“引体向上属力量型项目,不论年龄只要坚持练习就会有提高。引体向上成绩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练习。”
记者了解到,为改善目前中小学生体质下滑,2014年10月15日,青岛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人社局近期出台的《加强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意见》,从体育课程改革、场地设施、经费保障等多方面加以规范。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铨透露,“明年体育中考选择引体向上和足球的概率大大增加”。今后我市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将秉承多样化的原则,如安排上会出现男女分别授课、大小课时连排等,课程设置上会考虑学校特色。与此同时,将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强度,以期多方合力切实提升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针对市民缺乏健身指导的问题,相关部门正在推进全民健身指导计划,力争到201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全市常住人口的2‰左右。完善提升市民健身综合服务能力。
《意见》中指出,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要进一步发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00万人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针对市民缺乏健身指导的问题,市体育局的栾处长介绍说:“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让这些社会指导员在社区中义务为市民们提供健身指导。按照我们的计划,到201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全市常住人口的2‰左右。完善提升市民健身综合服务能力。”
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通过对公民进行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建设与“开放”并举
记者调查发现,学校运动场,虽然存在不少实际困难。但一部分区市教体部门已经在资金、安全和管理等方面展开了诸多细致的工作,在校园健身场所向市民开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即墨市教体部门表示,从2012年起,当地已试点免费开放6所学校健身场所,两年的实践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只要纳入规范的管理轨道,开放学校操场是可行的。2014年,即墨市再向社会开放18处有塑胶操场的新建学校。
“关于《意见》中提到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我们也在积极运作,像是大家都喜欢的足球项目需要足球场,这个工作我们已经在城阳和即墨取得了突破。”纪局长介绍说,他们特别联系了财政局和教育局,协商开放部分收费场馆和校园,城阳和即墨目前已经初步定下可行方案,市区的工作还在推进。
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能够提供健身的场地和设施还不能满足运动者的需要,虽然我市在发展健身路径建设,比如小院、广场、空旷的道路等,但这些更适合中老年群体,对于年轻人或者中小学青少年而言,仍缺乏合适的场地。比如各类球场或者较为专业的场地,发展受限。
对此,近日,青岛市体育局局长纪高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意见》中,明确出现了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的要求,而在青岛这个目标早已实现。“我们在市区已经基本实现了8分钟健身圈,在农村地区实现健身工程全覆盖,包括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等《意见》中提到的方面,我们都已经实现,基本上可以说青岛的体育健身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于群众健身场地和设施的投资力度,2012年我们投资5000万元,在青岛新建健身园和健身路径700处,我们的8分钟健身圈不仅涵盖室外项目,还有一些室内项目。”纪高尚局长表示,青岛市力争在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高至2平方米以上,各区、市全部建有中等规模的全民健身中心。
体育产业抱团融合发展
国内资深体育营销从业者张庆分析道,“体育消费分为两类,包括观赏性消费和参与性消费。《意见》的出台使得两种体育消费模式都会得到极大发展。”
2014年7月,山东省体育局局长张松林在作全省体育工作情况报告时表示,目前山东已有各类体育用品制造企业320多家,年产值达260亿元。与此同时,全省经营性健身俱乐部250余家,年产值达2.5亿元。报告同时列举了省内知名体育器材制造商近况,其中位于青岛的英派斯体育产业集团总资产和年产值均超过10亿元。
2014年7月出台的《青岛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把我市打造成为沿海地区蓝色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高地、国际高端海洋体育赛事的龙头、国内户外运动的天堂,并最终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蓝色体育运动休闲城市。
根据该规划,我市将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赛事表演、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彩票、体育培训、体育中介服务、体育传媒等产业,鼓励企业举办商业性体育比赛,积极培育较大型国内外体育赛事,扶持、引导、规范发展帆船、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国际象棋、武术等职业体育俱乐部,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业大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青岛特点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
记者了解到,8月25日,青岛市体育产业联合会正式揭牌成立,对此,青岛市体育局局长纪高尚表示,“青岛市体育产业联合会目前共有奉天惠集团、新兴体育俱乐部等会员单位37家,涵盖体育产业的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类项。目前还有外地企业也在协商要进入联合会。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青岛体育产业抱团融合发展正式启动,是山东体育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青岛体育产业的发展和青岛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都有着重大意义。”
用传统活动带动全民健身
从2008年之后,青岛的全民健身迎来了一个大的拐点,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加入到健身行列之中。“这种体育锻炼并非像散步那样,而是保持中等强度,即脉搏120,身体出汗,每次运动半小时,每周三次以上。”
我市发展体育产业的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 GDP的比重达到2%;体育及其相关产业中的就业人数超过15万人;提升高端体育用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水平,重点打造1-2个国际知名体育用品品牌,3-4个国内知名体育用品品牌,高起点高标准培育2-3个国家级和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构建体育市场和产业体系的同时,形成以山、海、河、湖、空体育休闲以及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全市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大幅增加,体育运动休闲人数达到600万人以上;培育2-3个国际一流的体育赛事,建立以“帆船之都”为引领的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机制,打造2-3个国际国内高端帆船赛事自主品牌,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海洋体育赛事中心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品牌赛事城市。
在3月27日发布的2013年青岛市国民体质测定结果显示,青岛市国民体质总体达标率为94.5%,比2013年7月份国家公布的87.6%的城镇居民体质综合达标率高出6.9个百分点,在全国处于先进地位。
“此外《意见》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青岛是田径之乡、游泳之乡和帆船之都,这些特点一定要传承下去。今年暑假我们组织了一批优秀教练,谈好了场馆,免费为3200个中小学生提供了游泳培训。青岛市健身操舞大赛也是在全国推广了青岛模式,带火了健身场馆和广场舞。”
市体育局群体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之后,青岛的全民健身迎来了一个大的拐点,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加入到健身行列之中。根据市体育局的最新统计,目前全市常驻人口的46%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这种体育锻炼并非像散步那样,而是保持中等强度,即脉搏120,身体出汗,每次运动半小时,每周三次以上。”
虽然面临诸多困境,但人们对运动健身的重视度及关注度在逐渐提升。“首先妇联、老年体协、总工会、残联、民族宗教等与相关群体关系密切的单位或组织,会定期开展各项系统内的运动;其次体育局在办好一些传统活动的同时,也加大对普通市民的培养和指导,以一个人带动一个群体,促进全民健身。加之运动形式多样、个性发展,使得加入健身群体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栾处长说道。
记者 李源心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