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哥庄海蜇捕捞迎来大丰收,端上餐桌邂逅“百年大集”
海蜇拌黄瓜、海蜇脑子炒鸡蛋、海蜇爪子炖拉瓜、海蜇凉粉……今年,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海蜇捕捞迎来大丰收。8月4日晚,黄山海蜇宴首次在“百年烟火气,醉享王哥庄”海鲜烧烤啤酒节上亮相。地道的海蜇宴搭配上烧烤啤酒,在醉人的夏日晚风中,伴随着精彩的文艺表演,让舌尖和视觉同享盛宴,人们在山海小城尽情品尝着大海的鲜美馈赠,举杯庆祝当下的幸福时光。
黄山海蜇今年大丰收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海蜇捕捞的旺季,这几天黄山码头一片繁忙,当地渔民忙着出海捕捞海蜇。“今年海蜇捕捞迎来大丰收,海蜇捕捞会一直持续到9月份。”“一年一度的海蜇捕捞季刚刚开始,现在村里12条渔船,一般情况下一艘船一天要出海2-3次,一次能带回1000到2000斤的海蜇,一天下来,黄山村渔民最少能收获6万斤海蜇。”王哥庄街道黄山村村委委员林先锋说。
黄山村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有近半数村民从事海蜇捕捞,捕捞加工海蜇成为渔民世代传承的技艺,2010年,海蜇加工技艺已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海蜇加工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林先锋介绍,在崂山头以北的海域,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海底深沟,是海蜇繁衍、生长的聚集地。每年七八月份,相关部门会为当地海蜇捕捞渔民在禁渔期期间办理海蜇捕捞证,方便渔民合理合法进行海蜇捕捞工作。由于是近海捕捞,渔民驾驶小船从码头到捕捞区域只需要15分钟到半小时,保证了海蜇的新鲜度。
据悉,捕捞海蜇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根据渔民的经验,要在海水由退变涨或者由涨变退的时机进行捕捞,这个时机水流较缓,容易捕捞。
“今年海蜇不光产量大,价格也不错,海蜇里子每斤能卖到100元,去年每斤是70元。”林先锋说,为了方便处理,海蜇被打捞上船后,渔民们会接着在船上对海蜇手工分离,分成海蜇皮、海蜇头、海蜇里子、海蜇脑子等。经过多年对海蜇的加工经验,黄山海蜇非遗传承人已经练就了一手分割海蜇的绝活,让海蜇从“上岸”到“上桌”不到俩小时,满足了市民游客的求鲜味蕾。
船只靠岸后,在岸边设立加工区,妇女们也早已经支起了炉灶,将分割好的海蜇脑子、海蜇里子、海蜇爪子进行分开煮,煮时需要大火并不停搅动锅底避免糊锅,并把多余的废水及时清除,此动作需一气呵成。妇女们顶着30多度的烈日加上炉火的烧烤,最热高峰期,加工区域温度可达上百度。男人们则将海蜇皮、海蜇头进行腌渍。经过深加工处理的海蜇可在常温下保存一两年。
海蜇捕捞加工一直是黄山村的特色经济支柱,鼎盛时期捕捞海蜇户数占全村三分之二,海蜇里子、海蜇脑子、海蜇爪子的加工技艺至今已传承七、八代人,2021年村里共有捕捞海蜇户30余户,传承这项非遗技艺的有60余人。
海蜇宴成王哥庄海鲜“夏日C位”
近年来,在王哥庄街道的支持下,黄山村因地制宜,突出品质,不断创新,着力打造“一村一品”,在海蜇产业上书写出致富经。
黄山村的渔民们成立了海蜇专业合作社,开起了渔家宴,创制了“黄山海蜇宴”,逐渐形成了“黄山海蜇”产业链,促进了品牌化、规模化建设,已成为拉动乡村特色产业与旅游业的有力引擎,黄山村也因海蜇而被称为“中国特色海蜇第一村”。
黄山海蜇宴总共有将近10道菜,主要以海蜇里子炒白菜、海蜇脑子炒鸡蛋、海蜇凉粉、海蜇爪子炖瓜等为主,为当地农家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意。
为了推介王哥庄街道特产,传承海洋民俗文化、非遗文化,振兴海洋经济,助力渔民增收,8月4日晚,“百年烟火气,醉享王哥庄”海鲜烧烤啤酒节首次推出海蜇宴。为了让这项流传百年的海蜇加工技艺让更多人知晓,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动现场,给观众发放了黄山海蜇宣传折页,播放了黄山海蜇宣传片,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黄山海蜇。邀请黄山海蜇加工技艺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述了海蜇从捕捞、分离、加工到最后做成“海蜇宴”的全过程,展示了部分海蜇美食的加工制作方法及海蜇宴主打菜品。
“我们是专程来王哥庄游玩的,今晚特意品尝了海蜇美食,菜品口味很不错,海蜇吃起来爽口嫩滑,这是我四十几年来第一次吃到的美味。”来自江苏的游客王先生说。
据悉,王哥庄街道首次把海蜇宴搬到王哥庄百年大集,通过这次活动,将非遗文化与特色美食结合起来,既推广了王哥庄海洋文化,展示了崂山特色美食,也让更多人喜欢上了非遗技艺与文化,展现了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转化,为山海小城王哥庄夏日旅游增添了一抹亮色。
记者 台雪超 通讯员 周文玉 招婷婷
[来源:齐鲁壹点 编辑:戴慧慧]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