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8 04/16 08:22
· 来源 ·
城市信报
· 责编 ·
光影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全才大家黄公渚:因酷爱崂山不愿离开青岛

全才大家岛城第一人黄公渚因爱崂山不愿离开青岛

原标题:全才大家岛城第一人黄公渚因爱崂山不愿离开青岛

他两次在山东大学中文系教学,在青岛生活长达30多年,学生遍布天下,而且成绩卓然 ;他在诗 、书、画、文、词等国学领域的成就超越同时代学者,他因酷爱崂山而不愿意离开青岛,并写下数百首(篇)专咏崂山的诗词文赋,前无古人,独树一帜。

他的名字叫黄公渚(1900年—1966年),原名黄孝纾,号匑庵,福建人。

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全才大家岛城第一人——黄公渚。

藏书楼里读出大才子

在青岛观海二路,有一座精致的小楼,建筑年代已然久远,虽然经过今日主人现代化的刻意修饰,仍能透露出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经久不息。小巷曲幽,稍有喧扰,青石路上不时传来往来路人匆匆的脚步回声,仿佛在追忆这里曾经的主人——著名学者黄公渚。

黄公渚家学深厚,在他少年时期,擅长诗文的父亲黄曾源不仅带着全家老少来到青岛湖南路51号,同时还带来了包括《四部丛刊》《四库全书》等珍贵古籍在内的万卷藏书。当时这些藏书占据一整层楼,被命名为“潜志堂”,与刘廷琛的“潜楼”、于式枚的“潜史楼”并称青岛“三潜”藏书楼。据黄公渚的孙子黄毓璋回忆,曾祖父去世后,虽因家道中落搬到观海二路3号甲居住,但仍然有一整间的屋子放书,他记忆中这些书都装在箱子里,一摞一摞堆满了屋里的墙面,只留下窗户。可惜这些藏书后来在“文革”中全部被烧毁,据说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而正是这些藏书为黄公渚兄弟幼年学习提供了极好的条件,黄公渚更是天姿聪颖,好学博记,书海浸润不仅造就了他扎实的文学功底,也奠定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使得他在经学、书画和诗词等方面极早地就展示出过人的天赋,享有“岭南才子”之誉,与两个弟弟黄君坦、黄孝绰并称“江夏三黄”。

1924年,年轻的黄公渚独自闯荡上海滩,被大藏书家刘承干相中,受聘主持著名的嘉业堂藏书楼10年之久。嘉业堂藏书1.3万种,约60万卷,1924年至1934年间,黄公渚沉潜在这些珍本古籍中,终成一名饱学之士。

有诗书画“三绝”之誉

1934年黄公渚到山东大学任教,直至去世。黄公渚曾与南北画家潘天寿 、俞剑华、王雪涛、李苦禅等共同举办过画展 ,受到好评,在当年青岛画坛被尊为第一人。解放后,张伯驹、启功等来青岛时,都到他的“枕菹轩”中泼墨交流,诗词酬唱,那是令人回味不尽的雅聚。

黄公渚的父亲黄曾源字石荪,清末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耿直敢谏,受权贵排挤,外放徽州知府,后发山东,历任青州、济南知府。黄曾源学识渊博,擅长诗文,非常注意对子女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丰富的藏书,使少年黄公渚走进了古典文学的殿堂,对古籍的整理、版本目录、诗词书画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在少年时代就写出了妙语惊人的诗词,如他在《咏二诗将军》中写道“沙漠烟尘起,敦煌尚早兵。夫人宫里幸,外戚塞垣征。胡骑犹充斥,征人半死生。破宛良马得,烽火玉门清。”黄公渚少年时代就特别喜欢书画,受前辈同乡林琴南(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教育家)影响颇深,后来又得到著名画家黄宾虹的指导。因此,他画的山水国画栩栩如生,少年就有“岭南才子”之称,显示出卓越的才华。

黄公渚在上世纪30年代就与黄宾虹、夏敬观等组成“康桥画社”,举办画展,他们的画很受好评。他31岁所作的《 苹渚秋汪图》,就是风格豪放、设色温润、典雅的力作。他的书法笔力刚健、力透纸背、风格独具,尤其是与其国画配在一起,更是锦上添花。这样,黄公渚的诗书画“三绝”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强有力的艺术功力。

酷爱崂山,百诗专咏崂山

黄公渚是典型的传统文人,治学范围广,学术成就高,毕生过的都是与世无争、读书为乐的半隐居生活,因此不少人都以为他是一位远离现实的象牙塔里的人物,迂阔而不食人间烟火,其实黄公渚是懂得生活,热爱自然的,这一点从他对崂山的感情就可以看出来。黄公渚对崂山的热爱,当年亦在名士圈内传为佳谈。

黄公渚1934年来青岛,执教于山东大学,抗战时去北京 ,1946年又回青岛,直到去世。据《黄公渚先生与崂山》一文记载,在青居住期间,黄公渚对崂山情有独钟,曾数度登临,探幽访古于这座著名的道教名山,流连山海泉石之间,心旷神怡。因崂山曾名辅唐山,他自号辅唐山民。黄公渚不仅读过前人的《崂山志》等资料,更对崂山各名胜景点吟哦赞咏,写成诗篇,这些诗的结集,即名《崂山集·崂山百咏》。

黄公渚精诗词,兼善书画,他对崂山的热爱之情,除付诸吟咏,更形诸丹青。郑逸梅《艺林散叶》第1345条载:“黄公渚爱慕青岛崂山胜迹,对景写生,成三十余帧 ,每帧附一词,影印赠友。”

两千年来,崂山的晴岚幽壑吸引了多少高人韵士,而像黄公渚那样在高层次的文化艺术领域为它倾注了这么博大的爱心的,为数并不多。

讲课很有名士派头

黄公渚非常喜欢环山面海的山东大学校园。据黄公渚的学生李昌玉回忆:“他是一位文弱书生,瘦瘦的身材,大概一米六几的个子,五十几岁就要拄拐棍,听说他以前不会说白话,有点像孔乙己,开口不离之乎者也,而且全是文绉绉的文言,解放后才适应潮流开始习用白话。从言谈举止看,他无不流露出风流儒雅的名士派头,大家风范。他的国学功底,源自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他有很好的文言功底,擅长诗词骈文和书法绘画又精于文物鉴定。”

“黄先生给我们讲课的时候,已经五十几岁了,年轻时候的风流倜傥仍隐然飘逸在言谈举止之间。他写的讲义言简意赅,文采斐然 ,提纲挈领,切中肯綮,颇有六朝文风。”

“上课讲解作品,他好像是一位高明的导游,带领着我们游览山川胜境,叫我们品味语言文字的意蕴。遇到精彩的诗句,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摘下眼镜,略略停顿一下,瞅着我们,啧啧叫‘好,好,好’,然后就叫我们‘圈,圈,圈’,引导我们品味古诗古文,感到津津有味,领略其神韵。他因为古代文学知识渊博,自己又有创作实践,所以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信手拈来,都可以把我们引入诗情画意的胜境,感受名篇名句摄人心魄的魅力。”

一生业精于勤,求之于完美

悲剧,发生在“文革”期间。

黄公渚的孙子黄毓璋在9岁前曾跟爷爷相处。据他回忆:“我小时候,爷爷经常叫我念唐诗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因为他说我父母不在身边,不容易。他很喜欢念诗作画,经常有学生和同事过来,他就会把门关上,不让我们进去。观海二路3号甲的房子里,进门右手是他办公的地方,左手是书房,20多平方米,全是书。”

谈到自己家的悲剧,黄毓璋回忆说,“文革”期间,观海二路不少被抄家了,因为崔士杰(曾任接收胶济铁路委员长、济南仁丰纱厂董事长)家代存在我们家的东西被发现,便怀疑我们家里还藏有黄金,连房顶都翻了,让第二天必须交出来。家里三个妇女没有文化,害怕,便相约喝敌敌畏自杀。那天下午三点多,我觉得肚子饿,回家准备找点吃的,进门闻到有股浓烈的气味,感觉不对,发现两位老人口吐白沫,我赶紧去叫邻居,人们这才发现五姑奶奶在地下室里,她喝得最多,瓶子都空了。人民医院来了汽车将她们拉走,并通知了我大爷。其实她们都是家庭妇女,什么都不知道。”

黄公渚一生业精于勤 ,求之于完美,虽淡泊政治,但最终还是在“文革”中遭到冲击 。不甘受辱的他于一次批判大会后在济南自缢身亡,终年64岁。

城市信报记者 李敏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